客服咨询
工作时间 9:00 - 18:00
弘文售后电话 15910622527
回到顶部

2022年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师-VIP直通就业班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二维码时效为半小时

(0评价)
价格: 4980.00元

1.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的重要战略资产,甚至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概念是战略匹配或战略契合。

3.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外部环境和组织战略的一致性,也称外部契合或垂直一致性,它强调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组织战略保持完全的一致。

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于改变结构和文化、提升组织效率和业绩、开发特殊能力以及管理变革,没有涉及包括劳动合同设计在内的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5.一个组织的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层次,即组织战略、竞争战略及职能战略。

6.战略实施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组织确定如何有效执行已经确定的战略,其中主要是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如何确保组织获得高技能的员工等。

7.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战略执行最为关键的因素。

8.愿景是对组织长期发展方向的总体描述。

9.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战略规划职能之间存在四种不同层次的联系,即行政管理联系、单向联系、双向联系以及一体化联系。在行政管理联系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日常的行政事务性管理活动上。

10.战略执行过程中的五大重要因素包括组织结构,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的甄选、培训与开发,报酬系统,信息系统。

11.在战略执行过程的五大重要因素中,人力资源管理对三个基本变量负有主要责任,分别是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的甄选、培训与开发,报酬系统。

1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三个工具分别是战略地图、人力资源管理计分卡以及数字仪表盘。

13.战略地图实际上是对组织战略实现过程进行分解的一种图形工具,它形象地展示了为确保公司战略得以成功实现而必须完成的各种关键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驱动关系。

14.人力资源管理计分卡的作用是明确了衡量实现组织战略所必须完成的各项管理活动需要达成的具体指标和目标。

15.数字仪表盘的数据展示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及时采取修正措施的机会。

16.确定组织需要的员工胜任素质和行为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一个步骤,这一步通常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主来完成的。

17.企业采取稳定战略时,在薪酬管理方面更加重视薪酬的内部一致性,薪酬的决策集中度比较高,薪酬的决定基础主要是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本身。

18.企业采取收缩战略时,由于经营处于不利局面,这类组织对于尽快取得业绩极为关注,它们的绩效管理重心会放在对结果的考核上。

19.某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时,培训的内容重点是针对员工当前所从事工作的需要。

20从根本上说,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员工是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21.在学习型组织中,培训被视为组织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投资,因为它会提升员工对组织的价值。

22.战略匹配或战略契合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外部环境和组织战略之间的一致性,也称外部契合或垂直一致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内部一致性,也称内部契合或水平一致性。

2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于改变结构和文化、提升组织效率和业绩、开发特殊能力以及管理变革。

24.组织战略又称公司战略或企业战略、组织发展战略。

25.按照哈佛大学著名的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划分方法,竞争战略通常划分为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以及市场集中战略三种类型。

26.一个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主要包括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核心阶段。

27.SWOT分析中,战略机会主要包括尚未开发的客户市场、对企业有帮助的技术进步、尚未挖掘和利用的潜在人力资源等。

28.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战略规划职能之间存在四种不同层次的联系,包括行政管理联系、单向联系、双向联系、一体化联系。

29.采用行政管理联系的企业,即使是在战略执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没有被纳入核心战略执行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从事的都是与企业的核心经营需要没有什么联系的日常性行政管理工作,可能并不理解组织的战略规划思路或者意图,更谈不上积极配合实施了。

30一体化联系是建立在战略规划职能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间的持续互动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单方向推进过程,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是动态的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全程参与战略规划过程。

31.战略执行过程中的五大重要因素包括组织结构,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的甄选、培训与开发,报酬系统,信息系统。

32.采用内部成长战略的组织,人员招募和甄选压力就会比较大。采用外部成长战略的组织,其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文化整合和价值观的统一而非采用稳定战略的组织。

33.创新战略是以产品的创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的一种竞争战略。创新战略非常强调客户的满意度和客户的个性化需要,而对于组织内部的职位等级结构以及相对稳定的职位评价等则不是很重视。追求成本领先战略的组织都非常重视效率。客户中心战略是一种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速度等来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很重视如何取悦客户。

34.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组织,其培训的内容重点是针对员工当前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而非未来的发展。

35.客户满意度是采用客户中心战略的组织最为关注的一个绩效指标。

36.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多技能工作团队、得到授权的一线员工、全面的培训、劳资合作、对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承诺等。

37.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包括致力于持续学习、知识共享、普遍采用批判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学习文化和重视员工五个方面。

38.总的来说人才管理的关注点是关键人才的吸引、保留及其使用。

39.人才不是抽象的更不是绝对的。人才不仅仅是指组织中最优秀的、已经表现出卓越绩效的少数员工还包括那些构成员工队伍大多数的、有能力且绩效稳定的员工。

40.人才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获取途径实现动态的人才匹配;②形成有助于降低风险的新型人才队伍调节机制;③建立多元化的员工价值主张培养新型组织文化;④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7 · 1

1.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中,不确定性是指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各种因素相互交织,难以事前完全把握。

2.金融风险的类型,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

3.金融危机的类型。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的汇率政策的共同特点是实行钉住汇率制度。

4.金融危机的含义。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的特点。

5.金融危机的含义。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的特点。

6.次贷危机的概念。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7.金融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进行监管开始的。

8.金融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是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等一系列行为。

9.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中保护债权论的内容。保护债权论的观点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所谓债权人就是存款人、证券持有人和投保人等。

10.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中金融风险控制论的内容。这一理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有风险的活动,导致系统内在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来源于: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和部分准备金制度。

11.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从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来分类,分为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后者是指在中央银行之外,同时设立几个部门对银行、证券和保险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12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德国是实行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

13.1988年巴塞尔报告的内容。报告中对资本标准的规定是到1992年年底,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

14.考查2010年巴赛尔协议Ⅲ的内容。报告中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引入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量化指标。其中,流动性覆盖率是用于度量短期压力情境下单个银行流动性状况,目的是提高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中断的弹性。

15.考查市场风险。常见的金融风险有四类:①市场风险;②信用风险;③流动性风险;④操作风险。其中,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风险。因此,原油价格暴跌导致原油期货合同亏损属于市场风险。

16.综合监管体制。综合监管体制是指将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主要目的是适应金融经营体制从分业转向混业的需要。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如瑞士、日本和韩国等。

17.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是信用风险

18.操作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风险

19.常见的金融风险有四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本题考核是的信用风险概念,即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无法偿付或者无法按期偿付)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20.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是市场风险

21.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22.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盯住汇率安排的国家,通常反映为本币汇率高估。从国际债务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危机主体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其盯住汇率制度。

23.债务危机也可称为支付能力危机,即一国的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最终引发的危机。从历史上发生的债务危机看,它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扰乱了国际金融秩序,而且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危机国家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24.保护债权论的观点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形式

25.金融风险控制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有风险的活动导致系统内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来濒于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和部分准备金制度

26.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这是以中央银行为重心,其他机构参与分工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国对银行类金融机构采取双线多头的监管体制,双线是指存在联邦和州两级监管机构,多头是指在联邦这一级又存在多个分工协作的监管机构

2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单一全能型体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28.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291975年2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西方十国集团以及瑞士和卢森堡12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了巴塞尔银行

30.1988年巴塞尔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了监管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

31.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①普通股充足率为4.5%:②)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③总资本充足率为8%。待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情況下,商业银行的普通股、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7%、8.5%和10.5%。

32.金融风险有四种类型: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33.金融危机有四种类型:债务危机、货币危机、流动性危机、综合性金融危机。

34.2007年次贷危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债务危机、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

35.金融监管的含义和特性,比较综合。特性之一,银行是整个支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票据的清算者,降低了交易费用,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

36.根据1988年巴塞尔报告,银行附属资本包括: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呆账准备金

37.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内容。巴塞尔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担当起三大职责:①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②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③加快制度化进程。

38.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中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的内容。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量化指标是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

39.分业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是指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分别设立不同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管。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由于仍然实行分业经营体制,金融发展水平不高,金融监管能力不足,所以仍然实行分业监管体制。

40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和传染性

41.当国内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时,央行可以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避免“挤兑”可能造成的大范围银行危机。但是在国际流动性不足的情況下,央行除了自有的外汇储备外,没有别的渠道来阻止这种恐慌性的外汇“挤兑”。此时,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类的国际组织应当及时向危机国家注入外汇资金,但其扮演的不是“最后贷款人”角色,因为资金的注入作随着诸多苛刻条件,对阻止危机的发生几乎不起作用

42.美国次贷危机从2007年春季开始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43.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进行监管开始的。这和银行的一些特性有关:①银行提供的期限转换功能,即银行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为储蓄者提供短期资产和流动性,把储蓄集合起来,再根据投资者的需要提供期限相对较长的负债和资金,从而实现期限转换;②银行是整个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票据的清算者,降低了交易的费用;③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这三大特性使得维持银行业的稳定性成为必要

44.在巴塞尔协议中,影响广泛的是统一资本监管的1988年巴塞尔报告(又称“旧巴塞尔资本协议”)、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

45.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协议所推出的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以及市场约束的内容,被称为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6 · 0

1.商业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服务对象不包括工商企业,中央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只有中央银行有货币发行的权利。

2.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接受企业委托,为其办理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

3.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4.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美国的许多州立银行就是比较典型的单一银行制模式的商业银行。

5.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在专业化银行制下,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即吸收存款和发放短期工商贷款。

6.对于贷款的分类中,按照贷款条件划分的是信用贷款。

7.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间业务通常被称为无风险业务。

8.存款保险制度内容。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中,没有存款人缴纳的保费。

9.存款保险制度内容。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10.商业银行主要业务。转账结算是商业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账户划转到收款单位账户,从而完成货币收付,并向委托人收取结算手续费的业务。

11.票据市场中的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一种短期无担保证券,是由发行人(一般为信誉高、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为了筹措短期资金或弥补资金缺口,在货币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并承诺在将来一定时期偿付的票据本息的凭证。

12.金融市场结构。既具有货币市场属性,又具有资本市场属性的不是同业拆借市场而是债券市场。

13.法玛将市场有效性分为三类:①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弱型效率;②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③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

14.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由存款类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存款保险基金存放于中国人民银行

15.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
(1)信用中介。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又通过发放贷款,将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短缺部门,发挥着化货币为资本的作用
(2)支付中介。商业银行接受企业的委托,为其办理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汇兑、非现金结算等,使银行成为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成为社会的总账房
(3)信用创造。商业银行发行信用工具,满足流通界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并使银行可以超出自有资本所吸收资本的总额而扩张信用。

16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其中,信用中介是最基本的。

17.在专业化银行体制下,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即吸收存款和发放短期工商贷款(包括贴现商业票据)等业务,其余的长期信用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信托业务、保险业务等则由专业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经营。

18.商业银行自有资金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筹集的股本以及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这部分也称为权益资本。

19.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有贴现、贷款和投资。

20.资产业务包括票据贴现、贷款业务、投资业务,而选项中抵押贷款业务即属于贷款业务的类型之一A选项,定期存款业务属于负债业务,故错误。CD选项,租赁业务、代理业务属于中间业务,故错误

21.不同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二是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日本、比利时等;三是在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德国、法国、荷兰等。

22.存款保险制度又称存款保障制度,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发生经营危机导致无法满足存款人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安排

23.证券市场效率的中等程度,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

24.证券市场效率的中等程度,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强型效率,是证券市场效率的最高程度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故C项错误。通过关键字词“历史资料对应弱型效率,“公开发表资料”对应半强型效率,“所有相关信息”对应强行效率,可快速做出判断

25.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如果合同到期,购买期权的一方没有行使该权利,则期权合同自动失效。

26.金融期货交易一般是指交易协议达成后,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如几周、几个月之后才办理交割的交易。金融期货市场具有锁定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金融期权需要缴纳期权费。

27.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了吸引存款而发行的一种不记名的存款凭证,它是认购人对银行提供的信用。

28.短期政府债券具有违约风险小、流动性强、面额小、收入免税等特点,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是最高的,几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

29.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商业银行的职能主要有三项: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31.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是:转账结算,财产信托,融资性租赁。

32.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限于下列形式:①存放中国人民银行;②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债券;③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33.金融市场结构中的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以及解决临时性的资金短缺需求。

34.商业银行借款业务。商业银行的借款业务主要有: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转账结算、租赁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都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35.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包含吸收存款和借款业务。其中借款业务主要有: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B项属于资产业务中的贷款业务,C项属于资产业务中的投资业务,E项属于中间业务

36.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

37.按贷款条件划分,贷款可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信誉发放的贷款;担保贷款是指以特定的抵押品作为担保的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保证贷款是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借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货款;抵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质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质押物发放的贷款。

38.参照国际惯例,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原则上不纳入存款保险范围

39.股票市场可以根据市场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场内交易市场是股票集中交易的场所简单地讲,就是股票交易所(我国现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6 · 0

1.中央银行的含义理解。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2.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特征。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特征之一是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

3.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货币发行机构。

4.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代理国库,保管外汇,代理发行国家债券。

5.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

6.应列入资产方的项目是,国外资产,政府债权,政府债权。

7.应计入负债方的是,储备货币,储备货币,储备货币.

8.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9.一般性政策工具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缺陷之一是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对货币乘数影响大,作用力度强,商业银行可以反向抵销该政策的作用

10.选择性政策工具中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11.一般性政策工具中再贴现的定义。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向持有商业票据等支付工具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的行为。

12.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13.公开市场操作的局限性之一是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14.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取决于:①能够对货币政策变动做出灵敏反应的经济主体;②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③较高程度的利率汇率市场化。

1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传统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传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典型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控制的工具。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缺陷之一是其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是一剂“猛药”。

16.考查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的证券交易活动,其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

17.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货币发行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投放现金的业务

18.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感到资金不足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中央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接受商业银行提交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再抵押放款、为商业银行贴现商业票据的再贴现和再货款三种方式

19.在国际上,中央银行承担稳定本国币值的重要职责,代表国家管理外汇、货币黄金及其他国外资产,外汇货币黄金及其他国外资产列入资产方的国外资产项目

20.储备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主要项目,包含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

21.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它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

2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为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货币乘数则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2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主要用于应付商业银行等面临的挤提,通常以不兑现货币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

2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主要用于应付商业银行等面临的挤提,通常以不兑现货币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

24.基础货币是构成货币供应量倍数伸缩的基础,它可以满足可测性与可控性的要求,数字一目了然,数量也易于调控。不少国家把它视为较理想的中介目标

25.2011-2017年,7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确定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我国已连续8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6.此题考查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①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②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③管理金融业的需要;④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27.此题考查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特征。中央银行的特征包括:①不以营利为目的;②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它的业务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③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

28.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属于对政府提供的业务是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代理发行国家债券,代理发行国家债券。

29.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缺陷之一是见效较慢、时滞较长。

30.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直接信用控制手段有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31.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优惠利率,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预缴进口保证金。

32.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一般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政策目标;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③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33.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的主要职能包括:①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②维护金融稳定;③提供金融服务。

34.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取决于以下几方面:①能够对货币政策变动做出灵敏反应的经济主体;②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③较高程度的利率汇率市场化。

35.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业务有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最后货款人和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36.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政策目标;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⑤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37.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决策。就总体而言,一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一般由四项构成: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

38.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39.中央银行传统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传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在这些一般性政策工具之外,还可以有选择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其中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40.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编制贯彻货币政策的指标体系,以便实施具体的政策操作和检查政策的实施效果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5 · 0

1.财政政策的功能。控制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企业和居民等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实现对经济社会的有效控制。

2.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3.财政政策的目标中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如果一个国家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将使该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外债负担逐渐增加,严重削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并导致该国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

4.财政政策的工具。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政府通过降低投资支出水平、抑制企业的投资需求、减少财政补贴支出使经济降温、平稳回落。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5.财政政策的类型。中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的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6.财政政策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正数,说明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同方向变动。

7.财政政策乘数的计算。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1÷(1-0.6)=2.5。

8.财政政策的乘数。同税收乘数比较,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财政乘数效应表明:当政府投资或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这意味着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

9.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政府预算一般采取,扩大支出规模,保持一定赤字规模,以此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10.财政政策的工.具。紧缩性财政政策目的是抑制社会总需求,即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适合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采用

11.财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米取其他干预行为,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

12.财政政策的类型。相机抉择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

13.财政政策的类型。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14.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

15.财政政策的类型。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上调节经济变动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16.财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累进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②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17.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8.财政政策的类型。中性财政政策亦称均衡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财政政策,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以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20.财政政策的类型。“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可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21.双紧”政策:有效抑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也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

22.财政政策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即政府在增加(或减少)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或减少)购买性支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

23.财政政策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正数,说明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增减呈同方向变动。政府增加购买性支出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量为支出增量的1/(1-b)倍

2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国民收入变动率△Y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G=1/(1-边际消费倾向)=1/(1-0.5)=2

25.财政政策乘数。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说明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26.政政策乘数。税收乘数=b(1-b)=0.5/(1-0.5)=-1。也可以根据税收乘数为负值进行判断。

27.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28.税收乘数为负值,说明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

29.政政策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正数,说明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增减呈同方向变动。

30.由于财政政策时滞的存在,可能使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与政策制定初衷相反的效果

31.财政政策时滞中,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

32.政政策时滞。由于财政政策时滞的存在,可能使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与政策制定初衷相反的效果。

33.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我同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再次启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3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策内容有新变化、政策调控手段多。

3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2016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36.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共支出政策、公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组成。

37.财政政策的功能。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38.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率,降低投资支出水平 )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39.政政策乘数的相关概念。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其效应一定等于1

40.五种财政政策时滞中,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称为内在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称为外在时滞。

41.考查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累进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②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42.平衡预算乘数表明即使增加税收也会减少国民收入,但如果同时等额增加政府支出,国民收入也会以支出增加的数量增加。这意味着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当政府进行减税或增加支出时,对国民经济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

43.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的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44.财政政策工具中的公共支出政策。公共支出是指政府用于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主要包括狭义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狭义的购买性支出: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支出,即政府的消费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财政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的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贈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45.财政政策的工具。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以采用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即增加财政支出、提高投资支出水平、降低税率。注意区分“减少税收”和“减少税收优惠”

46.提高投资支出水平,降低税率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47.根据题干“经济过热时期”,得出需要选择适合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政策,即抑制社会总需求,注意D属于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但总供求结构存在问题时采用的政府投资政策。

48.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指用以达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有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利率政策属于货币政策。

49.财政政策的类型。汲水政策的特点:①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②它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③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政府就不再投资或缩小投资规模:④如果经济萧条的状况不再存在这种政策就不再实行,因而它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

50.财政政策时滞中,与内在时滞相对应,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被称为外在时滞

51.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包括:(1)始终把握相机抉择这个财政政策管理的基本要求:(2)实现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3)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4)注重国内外政策的协调。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3 · 0

1.管理幅度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数量。其大小反映了上级领导者直接控制和协调的业务活动量的多少。

2.同样规模的企业如果科室越多说明其分工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

3.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包括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企业技术、人员素质、企业规模和企业生命周期。

4.职能分析与职能设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基本职能设计、关键职能设计和职能分解。不包括职能调整。

5.管理规范设计是进一步确定各项管理业务的工作程序、管理工作应达到的要求和管理人员应该采用的管理方法。该步骤是组织结构的细化,可以起到使组织合法化、规范化巩固和稳定组织结构的作用。

6.韦伯首先使用“行政层级式”一词作为一个科学工具和参照框架用来评价、描述和比较各种组织形式。

7.职能制结构是指按照职能来划分组织各个部门的组织结构。

8.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具有直线—参谋制特点。

9.矩阵组织形式的特点:技术发展迅速、产品较多、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的企业如军事工业、航天工业公司,最适合采用的组织形式

11.事业部制的适用范围包括产品种类多且产品之间工艺差别大,或市场分布范围广且市场变化快、要求适应性强的大型联合企业或公司。

12.团队结构形式的特点:打破部门界限并把决策权下放到工作团队成员手中的组织形式

13.可以租用,何必拥有”是虚拟组织的实质该组织也被称为哑铃型组织即两头(营销、研发与技术设计)大、中间(生产制造)小。

14.组织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其中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也称组织文化的里层;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深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15.学院型组织是为那些想全面掌握每一种新工作的人而准备的地方,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培训,在这里他们能不断成长、进步。

16.美国学者桑南菲尔德将组织文化分为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和堡垒型。其中俱乐部型组织非常重视忠诚度和承诺。

17.棒球型组织鼓励冒险和革新。

18.俱乐部型组织非常重视适应、忠诚度和承诺,与学院型组织相反,它们会把管理人员培养成为通才。

19.堡垒型组织着眼于公司的生存,这类组织的工作安全保障不足,对于喜欢工作具有流动性、挑战性的人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

20.因为人的因素决定着组织的成败,所以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是组织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变革。

21.组织变革程序包括四个步骤即确定问题、组织诊断、实行变革、变革效果评估。

22.组织结构体系包括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和职权结构。

23.分工形式是指企业各部门的横向分工所采取的形式。在企业中常见的分工形式有职能制(按职能分工)、产品制(按产品分工)、地区制(按地区分工)以及混合制等。

24.职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员工为了掌握其本职工作要领,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通常可以将员工的平均文化程度或上岗职业培训期限作为衡量职业化程度高低的指标。

25.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企业技术、人员素质、企业规模和企业生命周期。

26.行政层级式工作的分工较为精细而非比较简单。决定工作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能力和绩效。

27.职能制具有的优点包括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持的机会较多;可以消除设备及劳动力的重复可以对资源进行最充分的利用;有利于强化专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使得整个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便于最高层领导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的控制。

28.职能制的缺点包括狭隘的职能观念、横向协调差、适应性差、企业领导负担重、不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等。

29.矩阵组织形式的特点和优势有:①一名员工有两位领导;②组织内部有两个层次的协调;③产品部门(项目小组)所形成的横向联系灵活多样;④有利于顺利完成规划项目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30事业部制的优点包括有利于总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摆脱具体事务管理,集中精力做好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增强企业的活力;有利于把联合化和专业化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

31.事业部制的缺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容易使得各个事业部只顾自身的利益,削弱整个公司的协调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公司和各个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复,会增加运营费用和管理成本。

32.“可以租用何必拥有?”是虚拟组织的实质。无边界组织形式对管理幅度不加限制,而不是管理层次。无边界组织形式设计所寻求的是通过组织扁平化来减少指挥链对管理幅度不加限制、减少或取消各种职能部门代之以授权的团队。

33.组织文化中的精神层主要是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以及精神风貌。

34.组织变革方法包括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以结构为中心的变革、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和以系统为中心的变革。

35.组织发展是有计划变革及干预措施的总和,它寻求的是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幸福感。组织发展所蕴含的观念与针对的目标主要包括对人的尊重、信任和支持、权力平等、正视问题和鼓励参与等方面。其中权力平等要求不强调等级权威和控制。

36.传统的组织发展方法包括结构技术和人文技术两类。人文技术包括敏感性训练、调查反馈、质量圈和团队发展。

37.一个好的团队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特点:规模小、能力互补、有共同的意愿、目标和工作方法、情愿共同承担责任。

38.职能制是一种按职能来划分组织的各个部门的组织形式、其管理权力高度集中。“按照厂部、车间、工段、班组层次划分职权”可以看出该企业实行职能制的组织形式。

39.管理层次是指从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层级数量。该公司中的组织等级有厂长、厂部、车间、工段、班组所以管理层次是5层。管理幅度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数量:所以管理幅度为3~9人。

40.职能制组织形式的缺点包括狭隘的职能观念,横向协调差、适应性差、企业领导负担重、不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

41.组织变革的方法有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以结构为中心的变革、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和以系统为中心的变革。以结构为中心的变革是对组织内部结构进行分化和统合。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3 · 0

1.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原则。其中,受益原则是指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间事权。对于全国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中央;在区域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地方。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4.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

5.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国家实行财政联邦制。

6.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7.属于我国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的是所得税。

8.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地方政府分享的个人所得税收入=500×40%=200亿元。

9.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该将收入周期性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易转嫁的税种划为中央税。

11.分税制下,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12.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包括增值税定额返还、消费税定额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和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税收返还。

13.政管理体制的含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14.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15.政管理体制的作用。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包括: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16.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中,对称性: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财力,与能够满足该级政府承担、履行的事权职责需求相对应。

18.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收入,其余资源税归地方收入

19.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增值税中央分享50%、地方分享50%。所得税(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和个人):中央分享60%地方分40%。

20.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包括:(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2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内容。完善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①适度加强中央事权②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③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④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

22.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

2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它通过垂直的即上一级财政流向下一级财政的资金流动,来实现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或从同级的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资金流动,来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

25.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26.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27.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包括: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28.现行中央地方收入划分中,属于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的包括:资源税,增值税。

29.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包括: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

30.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组成。

31.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资源税。

3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一般遵循以下重要原则:(1)受益原则:(2)效率原则:(3)区域原则:(4)技术原则。

33.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原则。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遵循的原则包括: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34.根据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原则,一般应作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是:调控功能比较强的税收收入,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收入,收益与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使用贵收入。

35.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6.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财政联邦制模式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确定的各级政府独立事权基础上,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权财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自成一体的体制。这种模式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国家实行财政联邦制。

37.财政单一制模式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中央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权划分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权财力划分,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的一种体制在这种模式下,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财政单一制模式下,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实行财政单一制

38.财政管理体制的综合考察。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划分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39.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中央收入: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证券交易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出口退税,船舶吨税,未纳入共享范围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车船税属于地方收入

40出口退税属于中央收入。A不符合题意。属于地方收入的税种包括: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4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内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将收入周期性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易转嫁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将其余具有明显受益性和区域性特征、对宏观经济运行不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税种划为地方移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2.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具体项目。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本题可通过排除法来进行选择。

43.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任务。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44.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总体要求。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总体要求: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2.坚持财政事权由中央決定。要切实落实地方政府在中央授权范围内履行财政事权的责任,最大限度减少中央对微观事务的直接管理,发挥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强区域内事务管理的优势,调动和保护地方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坚持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法治化规范化道路。5.坚持积极稳妥统等推进。

45.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原则,包括:(1)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受益范围;(2)兼顾政府职能和行政效率;(3)实现权、责利相统一;(4)激励地方政府主动作为;(5)做到支出责任与财政事权相适应

46.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主要内容。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的内容:(1)适度加强中央的财政事权;(2)保障地方履行财政事权;(3)减少并规范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4)建立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3 · 0

1.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3.政府预算职能。政府预算的三大职能中,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指的是,作为政府收支安排的一个基本计划,政府预算反映和规定了政府在预算年度内的工作或活动范围、方向和重点。

4.政府预算的原则。在政府预算的六个原则中,完整性原则指的是,政府预算必须包括政府所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内容,以便全面反映政府的财政活动。

5.政府预算的分类中复式预算的特点。复式预算的优点:一是便于政府科学安排预算收支结构;二是便于政府灵活运用资本性投资和国债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的动用 不是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7.考查我国政府预算体系。一般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9.预算编制制度。编制部门支出预算采用的方法是零基预算法。

10预算执行制度。预算执行制度是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

12.预算管理职权。预算管理职权是指政府预算方针政策、预算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权、解释权和修订权,政府预算、决算的编制和审批权,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监督权等。2014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对立法机关、各级政府、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作了明确规定。

13.预算分类。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政府预算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平衡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差额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的预算。

14.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两上两下”的基本流程。

16.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具体含义包括:从技术方面看:①在形式上,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反映了政府资金的来源和流向,体现了政府的年度重点和方向,又可以说是政府的工作计划.②在内容上,反映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数量的多少。(2)从政治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3)从本质方面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17.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查和批准才能。

18.政府预算的职能。政府预算的职能包括: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监督政府部收支运作的情況:控制政府部门的支出。

19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原则中,可靠性也称为“谨慎性”原则,各级政府预算必须建立在积极、稳健、可靠的基础上,有充分而确实的依据,预算数应尽量准确地反映可能出现的结果,保证预算能得到真实可靠的执行。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可靠、完整、能够落实。支出预算安排要真实、可靠,既不能不切实际的把支出盘子打得很大,无法完成,也不能留下硬缺口,将执行中一定要发生的支出不列入预算,人为缩小支出规模。

20.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原则中,合法性原则:政府预算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政府预算的成立、预算执行中的调整和预算执行结果都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

21.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原则中,统一性原则:在分级财政体制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必须按统一的预算科目,统一的口径、程序来计算、填列和编制统一的预算。

22.政府预算的分类。单式预算是指将政府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单式预算可以统一反映政府预算年度内能够筹集和使用的社会财富总量,便于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财政资金。

23.预算的分类。增量预算是指新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度基础上,按新预算年度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

25.政府预算的分类。零基预算是指新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況,只以新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可能为依据,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26.政府预算的分类。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

27.政府预算的分类。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滚动预算,多年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要提交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审议年度预算时的参照,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28.府预算的分类。增量预算保持了各项财政收支指标的连续性,是一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29.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本级预备费动用方案。

30.我国政府预算体系。一般公共预算是政府预算体系的基础。

31.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目前,我国每年统计公报公布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的数字,是就一般公共预算而言的。

32.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根据“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关键词可进行选择。

33.我国政府预算体系。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根据“各级人民政府无偿征收”关键词可进行选择。

34.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根据“专项用于社会保险”关键词可进行选择。

35.预算编制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

36.预算编制制度。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教育收费作为本部门的事业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37.预算编制制度。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

39.政府预算的原则。具体的原则有:完整性、统一性、可靠性、合法性、公开性、年度性原则。

40.根据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可将政府预算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规划项目预算。

4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有:组织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的动用,组织编制本级决算草案。

42.我国政府预算体系。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43.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意义有: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有利于完善预算分配制度。

44.中央预算是指中央政府的预算,由中央各部门预算、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等组成;地方预算是指由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组成的预算,包括本级各部门的预算、上级对下级政府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收入等组成。

45.政府预算原则有: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年度性原则。

46.单式预算的优点:一是简单明了,整体性强,能够清晰反映政府财政收支全貌,有利于公众监督政府预算的实施:二是便于编制,易于操作・缺点:没有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不利于政府対复杂的财政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管理和监督。

47.复式预算的优点:便于政府科学安排预算收支结构,突出重点,分类控制预算收支平衡;便于政府灵活运用资本性投资和国债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缺点编制和实施比较复杂,有一定难度。

49.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政府预算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50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滚动预算,含义:对连续多个年度(一般为3-5年)的财政收支进行预测、规划或规定的一种财政计划形式。一般都是采取逐年递推或滚动的编制,即多年预算每年编制一次,每次向前滚动一年。多年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要提交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审议年度预算时的参照,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53.我国政府预算体系中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54.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的综合考察。社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财政预算,财政预算可补助社会保险基金。

55.预算执行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传统的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和资金缴拨方式,改为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56.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

57.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相关内容。政府资产报告通常包括:政府资产报表政府资产分析报告。

58.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包括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综合分析等。

59.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对务报告制度:建立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推进预算、决算公开。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2 · 0

1.领导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即领导必须具有影响力和指导、激励的能力。

2.传统的(特质理论 )认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了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

3.吉伯认为,要想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特质包括身强体壮、聪明但不能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适能力、自信。斯道格迪尔认为的领导者特质中也包含了自信的特质。

4.特质理论有四个方面的缺陷:忽视了下属需要的缺陷。忽视了情境因素的缺陷。

6.在领导理论中,吉伯提出了特质理论,伯恩斯提出了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

7.交易型领导强调的是个人在组织中的与位置相关的权威和合法性,强调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

8.魅力型领导的研究,除了要关注领导者自身的特质外,还必须考虑领导者所处的情境,以及工作任务的性质。同时,魅力型领导并不一定是一个正面的英雄,也有与其相联系的非道德特征。

9.魅力型领导具有的道德特征包括使用权力为他人服务、从危机中思考和学习,以及鼓励下属独立思考。

10豪斯确定的四种领导行为中,成就取向式领导会设定挑战性目标,鼓励下属表现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11.支持型领导会努力创建舒适的工作环境,亲切友善,关心下属的要求。

12.费德勒权变理论认为,团队绩效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与情境因素是否搭配。

13.LMX理论认为,团体中领导者与下属在确立关系和角色的早期,就把下属分为“圈里人”和“圈外人”。

14麦克格雷格经典的X理论代表了传统权威的管理风格,经典的Y理论代表了启发式、人性化的管理风格。

15.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风格是Y理论,强调民主、员工中心、关怀、人际关系、支持、参与等。

16.描述的是斯道格迪尔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标志着一种新的强调领导行为和领导情境的领导研究理论的诞生。

17.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影响领导者风格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下属的成熟程度。

18.生命周期理论将工作取向和关系两个维度结合,得出了四种领导风格。其中,指导式是高工作-低关系,推销式是高工作-高关系,参与式是低工作-高关系,授权式是低工作-低关系。

19.技术技能是一个人对于某种类型的程序或技术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操作人员和专业人员层次上,技术技能是工作绩效的主要特点。

20人际技能是有效地与他人共事和建立团队合作的能力,组织中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不能逃避有效人际技能的要求,这是领导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1.人际技能是有效地与他人共事和建立团队合作的能力。

22.茨伯格及其同伴提出的决策阶段包括确认阶段、发展阶段、选择阶段。

23.有限理性模型中,决策者使用满意原则代替了最大化原则。

24.行为型决策风格,即决策者具有较低的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对人和社会的关注。

25.斯道格迪尔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包括对所完成的工作具有责任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充满热情并且能够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有自信,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能够忍受挫折。

26.魅力型领导是指具有自信并信任下属,对下属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以及使用个性化风格的领导者。

28.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两个权变因素作为领导的领导行为与结果的中间变量:①下属控制范围之外的环境因素,如工作结构、正式的权力系统、工作团队等;②个人特征,如经验、能力、内-外控等。

29费德勒权变理论将领导方式区分为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两类。

30.权变理论中情景性的因素包括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工作结构和职权三个方面。

31.领导者与“圈里人”打交道要比与“圈外人”打交道更为容易,较少采用正式的领导权威;“圈里人”对所在的部门贡献更多,绩效评估也更高。

32.俄亥俄模式聚焦于两个维度,即关心人和工作管理。

33.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下属的成熟度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两个方面。其中,工作成熟度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心理成熟度是指工作的意愿或动机。

34.生命周期理论将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相结合,提出了指导式、推销式、参与式和授权式四种领导风格。

35.成功的领导依赖于合适的行为、技能和行动,领导者的三种主要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36.领导者的三种主要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概念技能处理的是观点、思想,人际技能关心的是人,技术技能涉及的是事。不同层次管理人员需要三种技能的相对比例是不同的,管理层级越高,工作中技术技能所占的比例越小,而概念技能所占的比例越大。

37.理性模型认为,决策者在任何方面都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可以知道所有的备选方案,对概率的计算不存在任何困难。

38.有限理性模型认为,决策者使用满意原则代替了最大化原则,所以决策者并不知道所有的方案。决策者所认知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简化模型,而非完整的现实世界。

39.在社会模型中,产生投入增加的因素包括项目的特点、心理决定因素、社会压力和组织决定因素四个方面。

40决策风格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即价值取向和模糊耐受性。

41.成功的领导依赖于合适的行为、技能和行动,领导者的三种主要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2技术技能是一个人对于某种类型的程序或技术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人际技能是有效地与他人共事和建立团队合作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按照模型、框架和广泛联系进行思考的能力。从“很多下属员工也抱怨小张不通人情”可以看出小张缺乏人际技能,从“小张采用的仍然是10年前制定的管理流程”可以看出小张缺乏概念技能。

43组织中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需要有足够的人际技能。

44.领导者的成功取决于他的合适的行为、技能和行动。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1 · 0

1.税制要素中纳税人的概念。有的税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2.税制要素中税率的概念。比例税率是指对于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其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3.税收分类。税收分类中,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其中,中央税包括消费税和关税。

4.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类是我国的主体税种

7.企业所得税的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为避免重复征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

8.个人所得税的内容。非居民个人应纳税所得额要根据所得类别的不同分别计算。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9.税制要素中纳税人的概念。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0.税收的分类。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11.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12.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13.减税和免税。减税和免税是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14.税制要素。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5.税制要素。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也可以是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队、学校和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扣缴义务人既非粹意义上的纳税人,又非实际负担税款的负税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

16.税制要素。课税对象:即征税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17.税制要素。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18.税制要素。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19.税制要素。税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20.税制要素。税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应征税额=课税对象*税率

21税制要素中税率相关内容。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

22.税制要素中税率相关内容。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退)税率。

23.税制要素中税率相关内容。定额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以绝对金額表示的税率,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

24.税制要素中税率相关内容。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与之相应的税率计算税额。在课税对象提高到税收的一个新等级档次时,对课税对象全部都按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注意区分“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25.税收分类。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为:直接税(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和间接税(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

26.税收分类。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为计税依据;如我国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柴油等课税项目。

27.增值税:以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增值额为课征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税种,其收入居各税种之首。

28.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29.增值税纳税人的相关内容。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30增值税计税方法。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实行扣税法,其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31增值税计税方法。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32.征收率适用于小规模纳税入和特定一般纳税人,均按3%的征收率计征。但销售自行开发、取得、自建的不动产以及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按5%计征。根据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该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额=6000×3%=180元。

33.消费税的税率。消费税税率采用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基本形式。大多数应税消费品采用1%-56%的比例税率:啤酒、黄酒和成品油适用于定额税率:自酒、卷烟等实行定额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

34.所得税特点。所得税多数情况下采取累进税率,与流转税比较,收入更富有弹性;所得税能够自动适应经济发展周期变化,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5.个人所得税的内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制度。

36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0000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7个人所得税的内容。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

38.个人所得税的内容。本题可通过排除法来进行选择。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非居民企业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B正确。

39.房产税的税率。我国现行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

40房产税的税率。我国现行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从价计征的,税率为1.2%。从租计征的,税率为12%。

41.增值税的特点: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42.税收分类中的流转税。流转税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等。

43.税收分类中的直接税。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44.税收分类中的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消费税与关税属于中央税。

45.增值税税率。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自来水、暖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食用植物油、冷气、热水、煤气、居民用煤炭制品、食用盐、农机、饲料、农药、农膜、化肥、沼气、二甲醚、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税率为9%。

46.考查税率。比例税率是指对于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其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定额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制度,

48.税制要素的综合考察。免税: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注意免征并不是不征税,除税法列举的免税项目外,一般减税、免税都属于定期减免性质,税法规定有具体的减免条件和期限,到期就应当恢复征税。

49.税制要素的内容。纳税地点: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一般来说,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是一致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却并不一致,如与总公司不在同一地点的分公司的利润在总公司汇总纳税。

50.税收分类。按课税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类、行为税。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的分类:价内税、价外税

51.目前我国的财产税有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52行为税是对某些特定经济行为开征的税,目的是贯彻国家政策;目前我国行为税类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53.税收分类的综合考察。按税收和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价内税是指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价外税是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消费税等属于价内税,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采取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

54.流转税。流转税特点: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或交易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条件下,税额大小直接取决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流转税是一种不考虑纳税人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而只考虑经营行为的税收。③除少数税种或税目实行定额税率外,流转税普实行比例税率,计算简单,便于征收管理。

55.增值税的优点是由增值税的特点决定的,具体体现在:能够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既便于对出口商品退税,又可以避免对进口商品征税不足:在组织财政收入上具有稳定性和及时性在税收征管上可以互相制约,交又审计。

56.适用增值税税率9%的包括:(1)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自来水、暖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食用植物油、冷气、热水、煤气、居民用煤炭制品、食用盐、农机、饲料、农药、农膜、化肥、沼气、二甲醚、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提供交通运输、邮政、基础电信、建筑、不动产租赁服务,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

57.增值税的税率。增值税税率为6%的包括:提供增值电信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以及除不动产租赁以外的现代服务,除转让土地使用权之外的销售无形资产。

59.增值税中,适用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目前有基本税率13%、9%、6%和0共四档税率。

60.我国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有烟、酒、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焰火、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电池和涂料共15类消费品。

61.消费税的税率。白酒、卷烟等实行定额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

62.所得税具有如下特点:①税负相对比较公平。一般实行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的不征,比较符合“量能负担”原则:②所得税类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属于单环节征收,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也不易转嫁,不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6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

64.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包括:①工资、薪金所得;②劳务报酬所得:③稿酬所得:④特许权使用费所得:⑤经营所得;⑥利息、股息、红利所得:⑦财产租赁所得;③财产转让、所得:⑨偶然所得。

65.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中,综合所得包括:①工资薪金所得;②劳务报酬所得;③稿酬所得:④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66.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

67.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综合所得适用3%-45%的超额累进税率;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

68.个人所得税的综合考察。综合所得适用3%-45%的超额累进税率: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中,综合所得包括:①工资、薪金所得:②劳务报酬所得:③稿酬所得:④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不包括偶然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分为居民个人和非居民。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183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

69.个人所得税的内容。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元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

70.个人所得税的内容。经营所得以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

73.财产税的特点。税源比较充分且相对稳定,不易受经济变动因素的影响,财产持有者在财产使用上一般不与他人发生经济关系,财产税属于直接税,不易转嫁.

74.房产税的综合考察。房产税征税范围: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屋。不包括房屋之外的建筑物,如围墙、烟囱、水塔、菜窖、室外游泳池等。

77.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額,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78.房产税的征收管理。房产税实行按年计算、分期缴纳的征收方法,具体纳税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纳税人将原有房产用于生产经营,从生产经营之月起,缴纳房产税。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0 · 0

1.财政收入的定义。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2.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题干中的强制性、无偿性及固定性体现了税收的基本特征。

3.我国对政府收入的划分。我国将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社会缴纳、赠与收入、其他收入。

4.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小口径包含税收收入及纳入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

5.财政集中度的概念。财政集中度俗称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6.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当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会抑制经济增长,税收收入下降.

8.税负转嫁的方式中消转的概念。消转是指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抵消税负。

9.国债的政策功能中的弥补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等方式弥补。其中,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10.国债的种类。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

11.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认为发行国债会助长政府的浪费心理,认为国债是有害的,反对发行国债。

12.国债制度中的国债市场制度。现货交易是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方式,也是国债交易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式。

13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

14.税收转嫁。前转也称“顺转”或“向前转嫁”,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15.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债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体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

16.政收入分类。税收是政府从私人部门获得的强制性资金转移。

17.我国将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科目分为:非税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债券收入

18.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最小口径由税收收入构成。小口径:由税收收入和纳入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构成)。中口径: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降缴费收入构成。最大口径(大口径):全部的政府收入。小口径: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

23.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小口径:政府收入中被纳入财政预算进行管理、政府可以统筹使用的那部分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专款专用的政府收入,如社会缴款不应包含在内。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是指这个口径。

25.政集中度及其度量相关内容。衡量宏观税负有不同的口径,从小到大分别为:(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2)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3)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后的合计占GDP的比重

26.税收的基本含义。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税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

28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强制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税收的无偿性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29.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强制性体现在两方面: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即税收征收完全是凭借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税收的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即如果出现了税收违法行为,国家可以依法进行处罚。

30.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

32.税转嫁的方式,前转(顺转或向前转嫁):纳税人将其所納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33.税负转嫁的方式。后转(逆转或向后转嫁):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税负转嫁的方式。后转(逆转或向后转嫁):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旁转(侧转):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混转是指纳税人既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应商,又可以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实际上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式:或者一部分税负转嫁出去,另一部分税负则由纳税人自行消化。消转: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来抵消税负。消转在实质上是用生产者应得到的超额利润抵补税负,实际上税负并没有转嫁,而是由纳税人自己负担。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前转是税负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较具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等资本物品的交易中。

40国债的基本含义。国债通常是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又被称为“金边债券”。

42.国债的种类。我国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属于实物国债。最典型的短期国债形式是国库券。

44.国债政策的功能。国债的政策功能包括: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

45.国债的政策功能相关内容。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等方式弥补。

46.国债的政策功能相关内容。以发行国债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发行国债实质是将属于社会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暂时性转移:通过举借公债以弥补财政赤字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47.国债负担与限度中国债负担率的计算。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国债负担率=15/60=2。

48.国债的负担与限度中债务依存度的内容。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介于15%-20%之间。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51.国债制度的内容。国债制度一般由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和市场制度构成。随买”发行方式是政府债务管理者用来向小投资人发行不可上市国债。

52国债发行制度的内容。国债发行条件是政府以债券形式筹集资金时所申明各项条款或规定,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发行数额、票面金额、发行价格、利息率、利息支付方式以及国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的规定。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53.国债发行制度的内容。我国自1981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发行方式经历了行政摊派、承购包销和招标发行三种方式。现货交易方式:国债买卖双方在谈妥一笔交易后(即成交时),马上办理交券付价交割手续,

59.我国政府收入分类中的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捐赠收入、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其他收入8款。

61.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包括:应税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课税商品的性质、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课税范围的大小。

62.国债的负担。国债负担包括:认购者负担、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

63.国债常见的发行方式有:公募招标,承购包销,直接发售

64.国债直接发行方式的特点包括:直接与发行对象见面,有特定的发行对象,发行条件直接商定,自担发行风险。

65.税收资本化与一般意义上的税收后转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表面上由买主支付的税款通过压低购入价格而转由卖者负担;但税收资本化与税收后转在转嫁媒介和转嫁方式上存在明显不同。税负后转借助的是一般消费品,而税收资本化借助的是资本品;税负后转是在商品交易时发生的一次性税款的一次性转嫁,税收资本化是在商品交易后发生的预期历次累计税款的一次性转嫁。

66.政府的收入包括: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其他收入。

68.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69.税收资本化和税收后转的区別。税收资本化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税收资本化借助的是资本品,税负后转借助的是一般消费品:税收资本化是在商品交易预期历次累计税款的一次性转嫁,税负后转是在商品交易时发生的一次性税款的一次性转嫁

71国债待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72按发行地域,可以将国债分为内债、外债。

74.国债的负担与限度的内容。衡量国债绝对规模指标:国债余额,即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75国债偿还制度的内容。我国国债偿还方式包括:抽签分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转期偿还法、提前偿还法、市场购销法。

76.国债市场制度的内容。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中,按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可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期权交易方式。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08 · 0

1.内源性动机也被称为内在动机。出于内源性动机的员工看重的是工作本身,如挑战性的工作,获得为工作和组织多做贡献的机会以及充分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等。看重工作带来的社会地位属于外源性动机。

2.出于内源性动机的员工看重的是工作本身,挑战性的工作属于内源性动机。

3.激励对于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色地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各项需要从低到高排列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睡眠属于生理需要,身体安全属于安全需要,友谊属于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心属于尊重的需要,个人成长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以及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的需要、发挥个人潜能的需要和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7.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如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关系。

8.组织用来满足员工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当员工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以后,公司仍以原来的方式激励员工,效果会很微弱。

9.具备激励因素可以使得员工满意,不具备这些因素也不会招致员工的不满;缺乏保健因素会招致员工的不满,具备这些因素只能使员工不产生不满情绪,但起不到激励作用

10.ERG理论将人们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其中,个体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欲望属于成长需要。

11.相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更为灵活变通,其变通性尤其有助于说明在文化、环境背景的差异下,个体需求的差异。

12成就需要高的人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即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有较强的责任感和选择适度的风险。

13.产出是员工觉察到从用人单位那里获得的报酬,包括直接的工资和奖金、额外福利、工作安全等。

14.感到不公平的员工可以采用的恢复平衡的方式包括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改变对照者的投入或产出、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改变参照对象、辞职等方式,不包括寻求法律援助

15.期望理论认为,动机取决于效价、期望和工具性。期望是员工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绩效的估计值。

16.期望模型中的单个因素可以有多重组合,产生最强动机的组合是高的正效价、高期望和高工具性。

17.强化理论是一种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具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

18.目标管理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目标具体化、参与决策、限期完成和绩效反馈。

19.参与管理有多种形式,如共同设定目标、集体解决问题、直接参与工作决策、参加咨询委员会、参加政策制定小组、参与新员工甄选等。

20.参与管理需要组织文化支持,在行动前,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参与,员工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保证员工和管理者的地位和权利不受到威胁.

21.期望理论认为如果要使得激励作用达到最大化,就应该让员工相信绩效和报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22.绩效薪金制的实施,必须以公平、量化的绩效评估体系为基础。

23.绩效薪金制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减少管理者的工作量,因为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金会自发地努力工作,而不需要管理者的监督。

24.绩效薪金制通常采用的方式有计件工资、工作奖金、利润分成、按利分红等。把薪酬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是按利分红。

25.斯坎伦计划实施的成败,关键在于劳资双方是否能够彼此相互信赖,以及整个组织中的所有员工是否对这一制度有强烈的认同感。

26.动机有三个要素:①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即选择做出什么样的行为;②努力的水平,即行为的实施程度;③坚持的水平,即遇到障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

27.出于内源性动机的员工看重的是工作本身,也比较注重充分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外源性动机是指为了避免惩罚而作出某种行为,作出这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出于外源性动机的员工更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报偿。

29.从激励内容的角度,可以把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30.从激励作用的角度,可以把激励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3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基本需要,主要依靠外部条件或因素来满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主要依靠内在因素来满足;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是效益递减的。

32.马斯洛五种层次的需要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33.双因素理论区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因素;保健因素包括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

34.保健因素是指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

35.ERG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36.ERG理论认为,对食物的需要属于生存需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属于关系需要,实现个人理想属于成长需要。ERG理论认为各种需要同时具有激励作用;认为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对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

37.ERG理论认为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对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不存在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先决条件的情况,因为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

38.麦克里兰的三重需要理论认为,成就需要高的人具备选择适度的风险、有较强的责任感、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三个方面特点。、

39.亲和需要是三重需要理论强调的三种核心需要之一。亲和需要强的人在组织中容易受别人影响,一般充当被管理者的角色。

40.“投入”是员工认为他们带给或贡献给工作的所有的丰富多样的成分,包括员工所接受的教育、资历、工作经验、忠诚和承诺、时间和努力、创造力以及工作绩效等。

41.员工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既包括组织内自我比较,即员工在同一组织中把自己现在的工作和待遇与过去的相比较;也包括组织外自我比较,即员工将自己在不同组织中的工作和待遇进行比较。

42.不公平包括薪酬不足,也包括薪酬过度。感到不公平的员工恢复公平可采用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改变对照者的投入或产出、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改变参照对象、辞职等方式。感到薪酬不足的员工认为对照者比原先想象的要好一些时才能恢复公平;感到薪酬过度的员工可以认为自己的工作量更大,工作难度更高。

43.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是效价、期望和工具性三种因素的产物。其中,效价是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程度,它是对个体得到报酬的愿望的数量表示,而非质量表示;工具性是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如果员工发现报酬是以绩效数据为基础的,那么工具性的估计值就会高。

44.员工参与的问题必须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才能发挥参与管理的积极作用。

45.质量监督小组主要研究质量方面的难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监督实施。质量监督小组不拥有最后的决定权,决定权在管理层手中。

46.绩效薪金制通常采用的方式有计件工资、工作奖金、利润分成、按利分红等。

47鼓励员工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采纳了员工很多好的想法”可以看出借鉴的是参与管理的领导风格。

48.参与管理有许多种形式,如共同设定目标、集体解决问题、直接参与工作决策、参加咨询委员会、参加政策制定小组、参与新员工甄选等。质量监督小组是一种常见的参与管理的模式。

49.推行参与管理必须符合的条件包括:①在行动前,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参与;②员工参与的问题必须与其自身利益相关;③员工必须具有参与的能力,如智力、知识与技术、沟通技巧等;④参与不应使员工和管理者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威胁;⑤组织文化必须支持员工参与。

50.参与管理同许多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例如,它符合双因素理论的主张,即提高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给予员工成长、承担责任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与ERG理论相比,参与管理也同样有助于满足员工对责任、成就感、认同感、成长以及自尊的需要。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08 · 0

1,看财政支出规模、看财政支出结构、看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其中,财政支出规模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了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简单地说就是掌控和运用了多少钱。

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中,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私人部门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4.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5.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6.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中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7.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中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生活,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又进一步提高。

8.我国财政支出的调整。政府对经济的管理逐步从直接和微观管理向间接和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我国财政支出的重点应逐步从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

9.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中,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约为40:60。

10.在财政体制逐步形成后,建立相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是确保财政体制有效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

1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

12.公共选择学派认为,选民在进行财政事务决策时,通常具有“财政幻觉”,即他们通常更为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也有可能同时增长。日常的财政决策过程往往是税收提案与支出提案分别表决,更加强化了这一幻觉,导致选民主动投票支持更大的财政支出规模。

13.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14.反映财政支出变化情况的指标有:①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②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是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③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

16.财政支出规模反映了政府实际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掌控和运用了多少钱,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

17财政支出结构: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反映了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如何运用财政资金的

18.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

20自20世纪初期以来,各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普遍趋势: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21.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提出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认为,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22.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的非均衡增长理论非进步部门的工资率与进步部门的工资率呈同方向、等速度变化,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越来越大,政府部门的支出必然会快速增长

23.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加强,政府对经济管理逐步从过去的直接和微观管理向间接和宏观管理转变

24.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加强,政府对经济管理逐步从过去的直接和微观管理向间接和宏观管理转变。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

25.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

26.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公共委托一代理事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效果性和公平性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27.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西方国家总结出的“3E”原则,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8.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因素分析法:通过分析影响目标、结果及成本的内外因素,综合分析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況的评价方法。

29.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公众评价法: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果的支出,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对各项绩效评价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根据分值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方法。

30.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況的评价方法。

3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可比性原则即对具有相似目的的工作选定共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保证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3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重要性原则即对绩效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筛选,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指标

33.绩效评价程序。绩效评价程序般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和撰写评价报告个阶段

37.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的内容。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生活,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提供更舒适的环境、更发达的交通、更快捷的通信和更良好的教育等。

39.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包括:统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

40.关于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理论有:
①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②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③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④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⑤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41传统上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理解财政支出的有关数据:看财政支出规模、看财政支出结构、看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4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是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财政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财政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

43.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44购买性支出包括:用于政府自身的消费(政府消费性支出),或形成投资(政府投资性支出)

45.由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变化情況的三个指标,分别是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46.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

47.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包括为维护社会和经济的正常秩序,需要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工业化所引起的市场扩张,使市场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增加,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文化、教育、福利等财政支出增长率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要求增加财政支出

50.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原则包括:统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

51.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方法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06 · 0

1公共物品及其特征。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指出,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这一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公共物品的这一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

3.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

4.公共物品的融资。公共物品的融资方式有:政府融资、私人融资、联合融资。其中联合融资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5.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决策问题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6.市场和市场效率。市场系统由居民、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构成

7.考查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通过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是收入分配职能手段中的加强税收调节。

8.考查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财政履行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9.公共选择的概念。公共选择的三大理论基石是: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10.考查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中选民理性的无知的概念。所谓理性的无知,是指理性的选民由于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够影响选举结果,因而没有动力花费时间和成本去搜寻有关选举的信息。

11.考查公共物品生产方式。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是公共物品的两种典型的生产方式。政府生产是指代表公众利益的政治家雇佣公共雇员,与他们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中对所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做出具体规定。

12.考查政府经济活动范围。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②矫正外部性;③维持有效竞争;④调节收入分配;⑤稳定经济。

13.考查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①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④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⑤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15考点为第11章第1节公共物品及其特征。公共物品的特征中,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

16.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17.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合同外包是指政治家首先与私人厂商签约,再由这个私人厂商与其雇员签订劳务合同,按政府的要求完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任务。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18.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包括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公共物品供给的受益分配制度。

19.财政的基本职能。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中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如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客观上要求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0.财政经济稳定职能重点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21.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理性的非理性”是指由于手中的一票对于选举结果无足轻重,即使拥有必要的信息,选民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他们不会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导致选民往往胡乱投下自己那神圣的一票,根本没有正确表达自己的偏好。注意和“理性的无知”相区分。

22.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尼斯坎南模型在公共物品的政府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第一,应当增强官僚部门内部的竞争性,增加某一行业官僚部门的数量是方法之一,也可以允许其他行业现有的官僚部门通过业务参与以强化竞争:第二,通过改变对官僚的激励,引导其最小化既定产出的成本:第三,通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外包,让更多的私人营利性企业加入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来,以期提高效率。

23.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即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潜在的收益;非排他性指出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24.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是公共物品的典型生产方式。

25.政府干预市场的经济活动范围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矫正外部性、维持有效竞争、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

26.财政的基本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27.联合融资。联合融资是指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在私人融资和公共融资之间做出分工。政府通过价格机制激励私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通常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手段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30.市场系统中主体内容。居民的基本目标是满足需要和效用水平的最大化,A项中“政府”错误。居民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社会生活的的基本单位,企业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換的基本单位

31.财政的基本职能中资源配置范围。财政资源配置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主要有:①满足政府行使职能的需要,包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行使社会公共职能的基本需要,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等:②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等:③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等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02 · 0

1国际贸易理论演变中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含义。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2.国际贸易理论演变中绝对优势理论的概念。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

3.国际贸易理论演变中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4.国际贸易理论演变中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含义。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克鲁格曼则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5.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如果一个国家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也有利于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的增加。

6.政府对出口贸易的干预措施。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7.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措施。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用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其中关税限制是指国家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外贸政策。

8.考查政府对出口贸易的干预措施。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

9倾销的四种类型中的持续性倾销概念。持续性倾销指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无限期地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行为。

10.倾销的相关概念。倾销除了会对进口国造成实质性伤害外,对出口国本身和第三国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1.汇率影响。汇率水平不仅会对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一国的进口贸易。如果汇率下跌,货币贬值,单位货币可购买商品减少则会导致进口贸易的缩减。

12掠夺性倾销是出口企业为在国外市场上达到排除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目的,在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13.倾销是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确认出口国企业低价销售行为是否为倾销行为的关键是关于产品正常价值的认定。

14.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两种方式,即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非关税限制是指采用关税以外的手段对外国商品进口设置障碍的各种措施,如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17.国际贸易理论演变的概念。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19.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措施。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20.反倾销的相关概念中征收反倾销税的要求。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须符合以下要求:①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个国家市场的事实;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1.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措施。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有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两种方式,也称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政府干预出口贸易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其中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22.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目的。政府对出口贸易的干预:出口补贴(直接补贴、间接补贴)其中间接补贴包括出口信贷及出口退税。
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23.非关税壁垒则是指采用关税以外的手段对外国商品进口设置障碍的各种措施,如: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24.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就会增加,着意味着外币购买力的提高和本国商品、劳务价格的相对低廉。这就有可能使出口商再不减少收益的情况下,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的增加。同理,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25.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3)汇率水平的高低;(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动。

26.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理论是现代贸易理论,其余三种都是传统贸易理论
(1)传统贸易理论一般不考虑生产规模的变化,或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许多产品的生产都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随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要素投入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因此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01 · 0

 正向替代,反向互补

价格和需求反方向b'h

 

[展开全文]
鄢雅歌 · 2022-07-26 · 0

1,价格总水平的度量。我国目前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

2,价格总水平的定义。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3,决定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因素。通过微分方法进行推导,得出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是π=m+v-y。

4,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动,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从短期来看,价格总水平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5,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实际工资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7,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反映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8,业的类型中摩擦性失业的概念。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

9,失业的类型。宏观经济调控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周期性失业。

10,奥肯定律的概念。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11,失业的类型。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又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又称非自愿失业,或者称之为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12,查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3,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弹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及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14,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15,失业的类型。
1、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自愿失业包括:(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如新的产业兴起、旧产业衰落,使得原有产业劳动者由于不具备新产业需要的技术而失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或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16,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从一个较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总存在一个正常的失业率,这就是自然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价格总水平处于稳定状态的失业率。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把它定义为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失业率,而斯蒂格里茨把它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由于自然失业率和是否存在通货膨胀有关,因此现在一般把它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率”这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

18,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具有一些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9,失业的类型。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20,我国的就业和失业问题。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村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21,就业、失业的含义。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满足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

22,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比较综合。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23,就业和失业。解决非自愿失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按照凯恩斯的观点,非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这种失业是宏观经济调控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24,价格总水平。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②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26,考查失业的类型。
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属于自愿失业,
摩擦性失业属于自愿失业,

27,我国目前统计的失业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的含义和计算是具有明显差别的,在进行国际对比时一定要注意其不可比性。我国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是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30,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给。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7-16 · 0

1,经济增长的含义中GDP的计算方式。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更广的概念,

3,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投入的数量多少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以及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4,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

5,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周期主要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长周期又称长波循环,中周期又称大循环,短周期又称小循环。

8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一致指标也称为同步指标,指标的峰顶谷底出现的时间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可以综合地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在我国一般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视为一致指标。

9,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1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1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首先就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15,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16,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的外延。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17,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
(1)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2)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18,

19,经济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0,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

21,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
1、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可分为:(1)长周期(长波循环,康德拉耶夫周期):周期长度平均为50~60年;(2)中周期(大循环,朱格拉周期):周期长度平均约为8年,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3)短周期(小循环,基钦周期):周期长度平均为3~5年。
2、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可分为:(1)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2)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我国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

22,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24,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
1.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2.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十九大报告指出,与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相比,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创新引领经济作用的直接体现,是经济发展进入更高水平的现实要求。

26,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利用效率。

27,经济增长的三因素分解法。三因素分解法是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28,经济周期的概念。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30,“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3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具体就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弥补实体经济中的“短板”,着力解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方面问题。

3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政府部门应着重从如下四方面来推动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资和支持力度;二是通过财税、投资、价格等政策来扶持创新产业;三是通过放宽政策和高效监管来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四是持续增加教育和科技事业投入。

3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1)深化供给侧结构型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2)提升创新地位,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3)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4)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我国经济空间布局。
(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6)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不是“虚拟经济”

3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和主要任务。
我国目前产品和服务市场已基本实现充分竞争,但生产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配置,所以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农业农村改革、要素市场改革、“放管服”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措施,对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与发展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36,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含义和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1)中高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3)新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37,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滞后指标是指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谷的确定,包括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38,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一致指标:也叫同步指标,这些指标的顶峰与谷底出现的时间和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可以综合的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包括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39,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技术进步率即为“索洛余值”“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40,

41,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投入数量和资本效率。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7-16 · 0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观点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理论。

2,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三类动机。三类动机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是由于收入和支出的时间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该理论认为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决定。

5,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构成交易性需求,由获得的收入多少决定,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6,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理论。

7,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M1(狭义货币供应量)是在M0的基础上增加了单位活期存款。\

8,货币供给机制。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9,货币均衡与失衡。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应更多地注意总量性失衡。

10,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即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11,通货膨胀的类型。抑制型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实行物价管制的情况下,商品供给短缺不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12,通货膨胀的治理。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一般会通过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13,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故被称为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14,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货币层次。

15,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即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16,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

17,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的结论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

18,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所著《货币购买力》中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也称为费雪方程式

19,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就是流动性偏好理论,即流动性偏好决定货币需求。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反映的是货币量決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20,交易动机是由于收入和支出的时间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应各种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思望。投机动机是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21,费里德曼提出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是以现在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加权计算的收入。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

23,弗里德曼提出了“恒久性收入”概念,是以现在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加权计算的收入。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

24,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
MO=流动中的现金
M1=流动中的现金+单位活期存款
M2=流动中的现金+单位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25,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度或每年)实体经济(即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具体看,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
(1)金融机构通过表内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2)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3)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企业债券融资
(4)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和货款公司贷款。

26,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并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以下因素制约:
①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②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
③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转化为财政存款)等的限制。

27,在宏观经济方面,总的要求是达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总是以商品价格总额形态出现,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总需求则是以货币形态出现表现为通过货币的多次周转而实现的社会购买力(M)。因此,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关系,要求处理好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8,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都把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联系在一起,将物价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29,通货膨胀的原因中直接原因。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形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不仅在于过度的现金发行,更在于过度的信用供给。而且,无论是现金通货还是存款货币,都是通过信贷供给的,因此,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30,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因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分为
①“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
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的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1,紧缩性财政政策:①减少政府支出:②增加税收:③发行公债;紧缩性货币政策: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②提高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出售有价证券

32,货币需求含义的理解。货币需求是有效需求、经济需求、派生需求、客观需求。

35,币供给机制。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36,通货膨胀的类型。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

37,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①财政原因,即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政策;②信贷原因,即财政赤字的压力,社会上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银行自身决策失误等。这些原因导致了过度的信用供给。

38,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目前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

39,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①财富总额与财富构成;②各种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③其他因素。

41,流通中货币和单位活期存款构成M1,即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因其流动性较强,是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的流动性较弱,属于准货币,它与M1一起构成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研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变量

42,货币均衡的特征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3)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7-16 · 0

1,抽样框是供抽样所用的所有抽样单元的名单,是抽样总体的具体表现。常用的抽样框有名录框,如企业名录、电话簿、人员名册。

2,总体参数是我们所关心变量的数字特征,它是根据总体中所有单位的数值计算的。也可以说总体参数就是总体指标值,它是未知的常数,是我们通过调查想要了解的,不受样本的抽选结果影响。常用的总体参数有总体总量、总体均值、总体比例、总体方差等。

3,总体——即调查对象的全体。

4,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它由从总体中按一定原则或程序抽出的部分个体所组成。

5,样本统计量是根据样本中各单位的数值计算的,是对总体参数的估计,也称为估计量。

6,由于调查者、受访者、问卷设计导致的误差都属于计量误差。

7,方便抽样是指在抽取样本时依据方便原则,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调查成本的目的。比如“拦截式”调查在街边或居民小区拦住行人进行调查。

8,自愿样本,不是经过抽取,而是自愿接受调查的单元所组成的样本:网上调查比较典型。

9,判断抽样、方便抽样、自愿样本和配额抽样属于非概率抽样。

10,抽样调查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问题——为什么要做、要做什么样的调查。
(2)调查方案设计——明确如何实施调查,设计抽样方案和问卷。
(3)实施调查过程——获得样本单元的数据,关键保证原始数据的质量
(4)数据处理分析——检查、核对原始数据:合格数据编码、录入、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总体参数估计
(5)撰写调查报告——最终成果

12,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的,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时出现的误差。

13,不放回简单随相抽样比放回抽样有更低的抽样误差。

14,系统抽样是指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在规定范围内随机抽取一个初始单元,然后按事先规定的规则抽取其他样本单元。

15,分层抽样是指先按照某种规则把总体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在不同的层内独立、随机地抽取样本,这样所得到的样本称为分层样本。

17,整群抽样是将总体中所有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划分为互不重叠的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对抽中的群调查其全部的基本单位,对没有抽中的群则不进行调查。

19,估计量的性质。随着样本量的增大,估计量的值如果稳定于总体参数的真值,这个估计量就有一致性,可称为一致估计量。

21,抽样误差与总体分布有关,总体单位值之间差异越大,则总体方差越大,抽样误差越大。抽样误差与样本量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样本量越大,抽样误差就越小。抽样误差与抽样方式和估计量的选择也有关系。利用有效辅助信息的估计量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抽样误差。

22,非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1)抽样框误差,即由于抽样框不完善造成的误差。(2)无回答误差,如被调查者不在家,因病无法接受调查,拒绝接受调查等,具体分为两类:①由于随机因素造成的,如调查时被调查者恰巧不在家:②非随机因素的影响,如被调查者不愿告诉实情而拒绝回答。(3)计量误差,如调查员在调查中有意无意地诱导被调查者;调查中的提问错误或记录答案错误:调查人员有意作弊;由于问卷的原因受访者对调查问题的理解上有偏误:受访者记忆不清:受访者提供虚假数字等。

23,抽样调查是指按照某种原则和程序,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通过对这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得到信息,以达到对总体情况的了解,或者対总体的有关参数进行估计。抽样调查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调查方式。

26,概率抽样有等概率抽样和不等概率抽样。概率抽样特点:①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②总体中每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是己知的,或者是可以计算出来的:③当采用样本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概率。

27,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适用条件:
(1)抽样框中没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辅助信息
(2)调查对象分布的范围不广阔
(3)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

28,整群抽样的优点有:(1)实施调查方便,可以节省费用和时间:(2)抽样框编制得以简化。

30,样本量的影响因素:(1)调查的精度,同向。调查的精度是指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时可以接受的误差水平。(2)总体的离散程度,同向。(3)总体的规模,对于小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越大,样本也要随之增大4)无回答情况,若无回答率较高,样本要大一些。(5)经费的制约,样本量是经费和精度的折中。(6)调查的限定时间及实施调查的人力资源。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7-1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