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咨询
工作时间 9:00 - 18:00
弘文售后电话 15910622527
回到顶部

2022年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师-VIP直通就业班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二维码时效为半小时

(0评价)
价格: 4980.00元

1.财政收入的定义。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2.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题干中的强制性、无偿性及固定性体现了税收的基本特征。

3.我国对政府收入的划分。我国将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社会缴纳、赠与收入、其他收入。

4.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小口径包含税收收入及纳入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

5.财政集中度的概念。财政集中度俗称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6.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当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会抑制经济增长,税收收入下降.

8.税负转嫁的方式中消转的概念。消转是指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抵消税负。

9.国债的政策功能中的弥补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等方式弥补。其中,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10.国债的种类。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

11.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认为发行国债会助长政府的浪费心理,认为国债是有害的,反对发行国债。

12.国债制度中的国债市场制度。现货交易是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方式,也是国债交易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式。

13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

14.税收转嫁。前转也称“顺转”或“向前转嫁”,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15.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债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体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

16.政收入分类。税收是政府从私人部门获得的强制性资金转移。

17.我国将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科目分为:非税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债券收入

18.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最小口径由税收收入构成。小口径:由税收收入和纳入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构成)。中口径: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降缴费收入构成。最大口径(大口径):全部的政府收入。小口径: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

23.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小口径:政府收入中被纳入财政预算进行管理、政府可以统筹使用的那部分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专款专用的政府收入,如社会缴款不应包含在内。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是指这个口径。

25.政集中度及其度量相关内容。衡量宏观税负有不同的口径,从小到大分别为:(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2)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3)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后的合计占GDP的比重

26.税收的基本含义。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税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

28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强制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税收的无偿性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29.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强制性体现在两方面: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即税收征收完全是凭借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税收的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即如果出现了税收违法行为,国家可以依法进行处罚。

30.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

32.税转嫁的方式,前转(顺转或向前转嫁):纳税人将其所納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33.税负转嫁的方式。后转(逆转或向后转嫁):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税负转嫁的方式。后转(逆转或向后转嫁):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旁转(侧转):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混转是指纳税人既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应商,又可以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实际上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式:或者一部分税负转嫁出去,另一部分税负则由纳税人自行消化。消转: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来抵消税负。消转在实质上是用生产者应得到的超额利润抵补税负,实际上税负并没有转嫁,而是由纳税人自己负担。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前转是税负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较具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等资本物品的交易中。

40国债的基本含义。国债通常是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又被称为“金边债券”。

42.国债的种类。我国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属于实物国债。最典型的短期国债形式是国库券。

44.国债政策的功能。国债的政策功能包括: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

45.国债的政策功能相关内容。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等方式弥补。

46.国债的政策功能相关内容。以发行国债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发行国债实质是将属于社会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暂时性转移:通过举借公债以弥补财政赤字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47.国债负担与限度中国债负担率的计算。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国债负担率=15/60=2。

48.国债的负担与限度中债务依存度的内容。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介于15%-20%之间。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51.国债制度的内容。国债制度一般由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和市场制度构成。随买”发行方式是政府债务管理者用来向小投资人发行不可上市国债。

52国债发行制度的内容。国债发行条件是政府以债券形式筹集资金时所申明各项条款或规定,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发行数额、票面金额、发行价格、利息率、利息支付方式以及国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的规定。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53.国债发行制度的内容。我国自1981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发行方式经历了行政摊派、承购包销和招标发行三种方式。现货交易方式:国债买卖双方在谈妥一笔交易后(即成交时),马上办理交券付价交割手续,

59.我国政府收入分类中的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捐赠收入、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其他收入8款。

61.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包括:应税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课税商品的性质、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课税范围的大小。

62.国债的负担。国债负担包括:认购者负担、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

63.国债常见的发行方式有:公募招标,承购包销,直接发售

64.国债直接发行方式的特点包括:直接与发行对象见面,有特定的发行对象,发行条件直接商定,自担发行风险。

65.税收资本化与一般意义上的税收后转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表面上由买主支付的税款通过压低购入价格而转由卖者负担;但税收资本化与税收后转在转嫁媒介和转嫁方式上存在明显不同。税负后转借助的是一般消费品,而税收资本化借助的是资本品;税负后转是在商品交易时发生的一次性税款的一次性转嫁,税收资本化是在商品交易后发生的预期历次累计税款的一次性转嫁。

66.政府的收入包括: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其他收入。

68.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69.税收资本化和税收后转的区別。税收资本化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税收资本化借助的是资本品,税负后转借助的是一般消费品:税收资本化是在商品交易预期历次累计税款的一次性转嫁,税负后转是在商品交易时发生的一次性税款的一次性转嫁

71国债待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72按发行地域,可以将国债分为内债、外债。

74.国债的负担与限度的内容。衡量国债绝对规模指标:国债余额,即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75国债偿还制度的内容。我国国债偿还方式包括:抽签分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转期偿还法、提前偿还法、市场购销法。

76.国债市场制度的内容。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中,按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可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期权交易方式。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08 · 0

1.税制要素中纳税人的概念。有的税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2.税制要素中税率的概念。比例税率是指对于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其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3.税收分类。税收分类中,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其中,中央税包括消费税和关税。

4.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类是我国的主体税种

7.企业所得税的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为避免重复征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

8.个人所得税的内容。非居民个人应纳税所得额要根据所得类别的不同分别计算。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9.税制要素中纳税人的概念。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0.税收的分类。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11.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12.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13.减税和免税。减税和免税是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14.税制要素。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5.税制要素。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也可以是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队、学校和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扣缴义务人既非粹意义上的纳税人,又非实际负担税款的负税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

16.税制要素。课税对象:即征税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17.税制要素。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18.税制要素。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19.税制要素。税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20.税制要素。税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应征税额=课税对象*税率

21税制要素中税率相关内容。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

22.税制要素中税率相关内容。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退)税率。

23.税制要素中税率相关内容。定额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以绝对金額表示的税率,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

24.税制要素中税率相关内容。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与之相应的税率计算税额。在课税对象提高到税收的一个新等级档次时,对课税对象全部都按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注意区分“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25.税收分类。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为:直接税(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和间接税(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

26.税收分类。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为计税依据;如我国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柴油等课税项目。

27.增值税:以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增值额为课征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税种,其收入居各税种之首。

28.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29.增值税纳税人的相关内容。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30增值税计税方法。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实行扣税法,其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31增值税计税方法。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32.征收率适用于小规模纳税入和特定一般纳税人,均按3%的征收率计征。但销售自行开发、取得、自建的不动产以及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按5%计征。根据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该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额=6000×3%=180元。

33.消费税的税率。消费税税率采用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基本形式。大多数应税消费品采用1%-56%的比例税率:啤酒、黄酒和成品油适用于定额税率:自酒、卷烟等实行定额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

34.所得税特点。所得税多数情况下采取累进税率,与流转税比较,收入更富有弹性;所得税能够自动适应经济发展周期变化,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5.个人所得税的内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制度。

36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0000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7个人所得税的内容。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

38.个人所得税的内容。本题可通过排除法来进行选择。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非居民企业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B正确。

39.房产税的税率。我国现行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

40房产税的税率。我国现行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从价计征的,税率为1.2%。从租计征的,税率为12%。

41.增值税的特点: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42.税收分类中的流转税。流转税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等。

43.税收分类中的直接税。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44.税收分类中的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消费税与关税属于中央税。

45.增值税税率。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自来水、暖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食用植物油、冷气、热水、煤气、居民用煤炭制品、食用盐、农机、饲料、农药、农膜、化肥、沼气、二甲醚、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税率为9%。

46.考查税率。比例税率是指对于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其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定额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制度,

48.税制要素的综合考察。免税: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注意免征并不是不征税,除税法列举的免税项目外,一般减税、免税都属于定期减免性质,税法规定有具体的减免条件和期限,到期就应当恢复征税。

49.税制要素的内容。纳税地点: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一般来说,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是一致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却并不一致,如与总公司不在同一地点的分公司的利润在总公司汇总纳税。

50.税收分类。按课税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类、行为税。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的分类:价内税、价外税

51.目前我国的财产税有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52行为税是对某些特定经济行为开征的税,目的是贯彻国家政策;目前我国行为税类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53.税收分类的综合考察。按税收和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价内税是指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价外税是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消费税等属于价内税,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采取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

54.流转税。流转税特点: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或交易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条件下,税额大小直接取决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流转税是一种不考虑纳税人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而只考虑经营行为的税收。③除少数税种或税目实行定额税率外,流转税普实行比例税率,计算简单,便于征收管理。

55.增值税的优点是由增值税的特点决定的,具体体现在:能够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既便于对出口商品退税,又可以避免对进口商品征税不足:在组织财政收入上具有稳定性和及时性在税收征管上可以互相制约,交又审计。

56.适用增值税税率9%的包括:(1)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自来水、暖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食用植物油、冷气、热水、煤气、居民用煤炭制品、食用盐、农机、饲料、农药、农膜、化肥、沼气、二甲醚、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提供交通运输、邮政、基础电信、建筑、不动产租赁服务,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

57.增值税的税率。增值税税率为6%的包括:提供增值电信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以及除不动产租赁以外的现代服务,除转让土地使用权之外的销售无形资产。

59.增值税中,适用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目前有基本税率13%、9%、6%和0共四档税率。

60.我国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有烟、酒、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焰火、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电池和涂料共15类消费品。

61.消费税的税率。白酒、卷烟等实行定额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

62.所得税具有如下特点:①税负相对比较公平。一般实行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的不征,比较符合“量能负担”原则:②所得税类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属于单环节征收,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也不易转嫁,不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6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

64.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包括:①工资、薪金所得;②劳务报酬所得:③稿酬所得:④特许权使用费所得:⑤经营所得;⑥利息、股息、红利所得:⑦财产租赁所得;③财产转让、所得:⑨偶然所得。

65.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中,综合所得包括:①工资薪金所得;②劳务报酬所得;③稿酬所得:④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66.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

67.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综合所得适用3%-45%的超额累进税率;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

68.个人所得税的综合考察。综合所得适用3%-45%的超额累进税率: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中,综合所得包括:①工资、薪金所得:②劳务报酬所得:③稿酬所得:④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不包括偶然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分为居民个人和非居民。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183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

69.个人所得税的内容。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元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

70.个人所得税的内容。经营所得以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

73.财产税的特点。税源比较充分且相对稳定,不易受经济变动因素的影响,财产持有者在财产使用上一般不与他人发生经济关系,财产税属于直接税,不易转嫁.

74.房产税的综合考察。房产税征税范围: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屋。不包括房屋之外的建筑物,如围墙、烟囱、水塔、菜窖、室外游泳池等。

77.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額,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78.房产税的征收管理。房产税实行按年计算、分期缴纳的征收方法,具体纳税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纳税人将原有房产用于生产经营,从生产经营之月起,缴纳房产税。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0 · 0

2022.6.4 第一章

错题为1、2、27、36;

标注题为:11、27、28

 

[展开全文]
纪嘉琦 · 2022-06-04 · 0

1.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3.政府预算职能。政府预算的三大职能中,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指的是,作为政府收支安排的一个基本计划,政府预算反映和规定了政府在预算年度内的工作或活动范围、方向和重点。

4.政府预算的原则。在政府预算的六个原则中,完整性原则指的是,政府预算必须包括政府所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内容,以便全面反映政府的财政活动。

5.政府预算的分类中复式预算的特点。复式预算的优点:一是便于政府科学安排预算收支结构;二是便于政府灵活运用资本性投资和国债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的动用 不是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7.考查我国政府预算体系。一般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9.预算编制制度。编制部门支出预算采用的方法是零基预算法。

10预算执行制度。预算执行制度是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

12.预算管理职权。预算管理职权是指政府预算方针政策、预算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权、解释权和修订权,政府预算、决算的编制和审批权,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监督权等。2014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对立法机关、各级政府、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作了明确规定。

13.预算分类。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政府预算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平衡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差额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的预算。

14.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两上两下”的基本流程。

16.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具体含义包括:从技术方面看:①在形式上,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反映了政府资金的来源和流向,体现了政府的年度重点和方向,又可以说是政府的工作计划.②在内容上,反映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数量的多少。(2)从政治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3)从本质方面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17.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查和批准才能。

18.政府预算的职能。政府预算的职能包括: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监督政府部收支运作的情況:控制政府部门的支出。

19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原则中,可靠性也称为“谨慎性”原则,各级政府预算必须建立在积极、稳健、可靠的基础上,有充分而确实的依据,预算数应尽量准确地反映可能出现的结果,保证预算能得到真实可靠的执行。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可靠、完整、能够落实。支出预算安排要真实、可靠,既不能不切实际的把支出盘子打得很大,无法完成,也不能留下硬缺口,将执行中一定要发生的支出不列入预算,人为缩小支出规模。

20.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原则中,合法性原则:政府预算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政府预算的成立、预算执行中的调整和预算执行结果都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

21.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原则中,统一性原则:在分级财政体制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必须按统一的预算科目,统一的口径、程序来计算、填列和编制统一的预算。

22.政府预算的分类。单式预算是指将政府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单式预算可以统一反映政府预算年度内能够筹集和使用的社会财富总量,便于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财政资金。

23.预算的分类。增量预算是指新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度基础上,按新预算年度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

25.政府预算的分类。零基预算是指新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況,只以新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可能为依据,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26.政府预算的分类。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

27.政府预算的分类。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滚动预算,多年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要提交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审议年度预算时的参照,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28.府预算的分类。增量预算保持了各项财政收支指标的连续性,是一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29.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本级预备费动用方案。

30.我国政府预算体系。一般公共预算是政府预算体系的基础。

31.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目前,我国每年统计公报公布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的数字,是就一般公共预算而言的。

32.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根据“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关键词可进行选择。

33.我国政府预算体系。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根据“各级人民政府无偿征收”关键词可进行选择。

34.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根据“专项用于社会保险”关键词可进行选择。

35.预算编制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

36.预算编制制度。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教育收费作为本部门的事业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37.预算编制制度。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

39.政府预算的原则。具体的原则有:完整性、统一性、可靠性、合法性、公开性、年度性原则。

40.根据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可将政府预算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规划项目预算。

4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有:组织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的动用,组织编制本级决算草案。

42.我国政府预算体系。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43.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意义有: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有利于完善预算分配制度。

44.中央预算是指中央政府的预算,由中央各部门预算、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等组成;地方预算是指由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组成的预算,包括本级各部门的预算、上级对下级政府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收入等组成。

45.政府预算原则有: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年度性原则。

46.单式预算的优点:一是简单明了,整体性强,能够清晰反映政府财政收支全貌,有利于公众监督政府预算的实施:二是便于编制,易于操作・缺点:没有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不利于政府対复杂的财政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管理和监督。

47.复式预算的优点:便于政府科学安排预算收支结构,突出重点,分类控制预算收支平衡;便于政府灵活运用资本性投资和国债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缺点编制和实施比较复杂,有一定难度。

49.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政府预算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50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滚动预算,含义:对连续多个年度(一般为3-5年)的财政收支进行预测、规划或规定的一种财政计划形式。一般都是采取逐年递推或滚动的编制,即多年预算每年编制一次,每次向前滚动一年。多年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要提交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审议年度预算时的参照,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53.我国政府预算体系中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54.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的综合考察。社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财政预算,财政预算可补助社会保险基金。

55.预算执行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传统的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和资金缴拨方式,改为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56.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

57.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相关内容。政府资产报告通常包括:政府资产报表政府资产分析报告。

58.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包括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综合分析等。

59.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对务报告制度:建立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推进预算、决算公开。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2 · 0

标记:3、17、32

错误:32

[展开全文]
纪嘉琦 · 2022-06-08 · 0

1.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原则。其中,受益原则是指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间事权。对于全国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中央;在区域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地方。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4.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

5.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国家实行财政联邦制。

6.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7.属于我国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的是所得税。

8.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地方政府分享的个人所得税收入=500×40%=200亿元。

9.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该将收入周期性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易转嫁的税种划为中央税。

11.分税制下,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12.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包括增值税定额返还、消费税定额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和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税收返还。

13.政管理体制的含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14.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15.政管理体制的作用。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包括: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16.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中,对称性: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财力,与能够满足该级政府承担、履行的事权职责需求相对应。

18.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收入,其余资源税归地方收入

19.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增值税中央分享50%、地方分享50%。所得税(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和个人):中央分享60%地方分40%。

20.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包括:(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2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内容。完善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①适度加强中央事权②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③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④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

22.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

2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它通过垂直的即上一级财政流向下一级财政的资金流动,来实现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或从同级的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资金流动,来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

25.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26.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27.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包括: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28.现行中央地方收入划分中,属于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的包括:资源税,增值税。

29.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包括: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

30.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组成。

31.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资源税。

3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一般遵循以下重要原则:(1)受益原则:(2)效率原则:(3)区域原则:(4)技术原则。

33.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原则。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遵循的原则包括: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34.根据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原则,一般应作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是:调控功能比较强的税收收入,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收入,收益与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使用贵收入。

35.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6.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财政联邦制模式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确定的各级政府独立事权基础上,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权财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自成一体的体制。这种模式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国家实行财政联邦制。

37.财政单一制模式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中央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权划分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权财力划分,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的一种体制在这种模式下,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财政单一制模式下,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实行财政单一制

38.财政管理体制的综合考察。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划分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39.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中央收入: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证券交易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出口退税,船舶吨税,未纳入共享范围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车船税属于地方收入

40出口退税属于中央收入。A不符合题意。属于地方收入的税种包括: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4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内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将收入周期性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易转嫁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将其余具有明显受益性和区域性特征、对宏观经济运行不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税种划为地方移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2.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具体项目。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本题可通过排除法来进行选择。

43.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任务。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44.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总体要求。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总体要求: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2.坚持财政事权由中央決定。要切实落实地方政府在中央授权范围内履行财政事权的责任,最大限度减少中央对微观事务的直接管理,发挥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强区域内事务管理的优势,调动和保护地方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坚持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法治化规范化道路。5.坚持积极稳妥统等推进。

45.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原则,包括:(1)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受益范围;(2)兼顾政府职能和行政效率;(3)实现权、责利相统一;(4)激励地方政府主动作为;(5)做到支出责任与财政事权相适应

46.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主要内容。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的内容:(1)适度加强中央的财政事权;(2)保障地方履行财政事权;(3)减少并规范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4)建立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3 · 0

1.财政政策的功能。控制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企业和居民等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实现对经济社会的有效控制。

2.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3.财政政策的目标中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如果一个国家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将使该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外债负担逐渐增加,严重削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并导致该国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

4.财政政策的工具。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政府通过降低投资支出水平、抑制企业的投资需求、减少财政补贴支出使经济降温、平稳回落。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5.财政政策的类型。中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的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6.财政政策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正数,说明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同方向变动。

7.财政政策乘数的计算。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1÷(1-0.6)=2.5。

8.财政政策的乘数。同税收乘数比较,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财政乘数效应表明:当政府投资或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这意味着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

9.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政府预算一般采取,扩大支出规模,保持一定赤字规模,以此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10.财政政策的工.具。紧缩性财政政策目的是抑制社会总需求,即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适合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采用

11.财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米取其他干预行为,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

12.财政政策的类型。相机抉择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

13.财政政策的类型。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14.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

15.财政政策的类型。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上调节经济变动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16.财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累进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②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17.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8.财政政策的类型。中性财政政策亦称均衡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财政政策,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以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20.财政政策的类型。“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可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21.双紧”政策:有效抑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也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

22.财政政策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即政府在增加(或减少)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或减少)购买性支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

23.财政政策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正数,说明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增减呈同方向变动。政府增加购买性支出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量为支出增量的1/(1-b)倍

2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国民收入变动率△Y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G=1/(1-边际消费倾向)=1/(1-0.5)=2

25.财政政策乘数。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说明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26.政政策乘数。税收乘数=b(1-b)=0.5/(1-0.5)=-1。也可以根据税收乘数为负值进行判断。

27.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28.税收乘数为负值,说明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

29.政政策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正数,说明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增减呈同方向变动。

30.由于财政政策时滞的存在,可能使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与政策制定初衷相反的效果

31.财政政策时滞中,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

32.政政策时滞。由于财政政策时滞的存在,可能使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与政策制定初衷相反的效果。

33.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我同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再次启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3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策内容有新变化、政策调控手段多。

3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2016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36.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共支出政策、公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组成。

37.财政政策的功能。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38.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率,降低投资支出水平 )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39.政政策乘数的相关概念。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其效应一定等于1

40.五种财政政策时滞中,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称为内在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称为外在时滞。

41.考查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累进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②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42.平衡预算乘数表明即使增加税收也会减少国民收入,但如果同时等额增加政府支出,国民收入也会以支出增加的数量增加。这意味着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当政府进行减税或增加支出时,对国民经济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

43.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的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44.财政政策工具中的公共支出政策。公共支出是指政府用于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主要包括狭义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狭义的购买性支出: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支出,即政府的消费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财政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的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贈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45.财政政策的工具。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以采用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即增加财政支出、提高投资支出水平、降低税率。注意区分“减少税收”和“减少税收优惠”

46.提高投资支出水平,降低税率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47.根据题干“经济过热时期”,得出需要选择适合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政策,即抑制社会总需求,注意D属于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但总供求结构存在问题时采用的政府投资政策。

48.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指用以达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有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利率政策属于货币政策。

49.财政政策的类型。汲水政策的特点:①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②它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③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政府就不再投资或缩小投资规模:④如果经济萧条的状况不再存在这种政策就不再实行,因而它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

50.财政政策时滞中,与内在时滞相对应,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被称为外在时滞

51.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包括:(1)始终把握相机抉择这个财政政策管理的基本要求:(2)实现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3)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4)注重国内外政策的协调。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3 · 0

1.中央银行的含义理解。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2.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特征。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特征之一是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

3.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货币发行机构。

4.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代理国库,保管外汇,代理发行国家债券。

5.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

6.应列入资产方的项目是,国外资产,政府债权,政府债权。

7.应计入负债方的是,储备货币,储备货币,储备货币.

8.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9.一般性政策工具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缺陷之一是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对货币乘数影响大,作用力度强,商业银行可以反向抵销该政策的作用

10.选择性政策工具中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11.一般性政策工具中再贴现的定义。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向持有商业票据等支付工具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的行为。

12.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13.公开市场操作的局限性之一是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14.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取决于:①能够对货币政策变动做出灵敏反应的经济主体;②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③较高程度的利率汇率市场化。

1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传统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传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典型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控制的工具。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缺陷之一是其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是一剂“猛药”。

16.考查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的证券交易活动,其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

17.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货币发行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投放现金的业务

18.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感到资金不足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中央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接受商业银行提交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再抵押放款、为商业银行贴现商业票据的再贴现和再货款三种方式

19.在国际上,中央银行承担稳定本国币值的重要职责,代表国家管理外汇、货币黄金及其他国外资产,外汇货币黄金及其他国外资产列入资产方的国外资产项目

20.储备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主要项目,包含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

21.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它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

2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为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货币乘数则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2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主要用于应付商业银行等面临的挤提,通常以不兑现货币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

2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主要用于应付商业银行等面临的挤提,通常以不兑现货币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

24.基础货币是构成货币供应量倍数伸缩的基础,它可以满足可测性与可控性的要求,数字一目了然,数量也易于调控。不少国家把它视为较理想的中介目标

25.2011-2017年,7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确定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我国已连续8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6.此题考查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①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②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③管理金融业的需要;④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27.此题考查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特征。中央银行的特征包括:①不以营利为目的;②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它的业务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③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

28.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属于对政府提供的业务是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代理发行国家债券,代理发行国家债券。

29.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缺陷之一是见效较慢、时滞较长。

30.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直接信用控制手段有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31.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优惠利率,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预缴进口保证金。

32.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一般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政策目标;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③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33.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的主要职能包括:①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②维护金融稳定;③提供金融服务。

34.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取决于以下几方面:①能够对货币政策变动做出灵敏反应的经济主体;②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③较高程度的利率汇率市场化。

35.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业务有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最后货款人和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36.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政策目标;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⑤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37.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决策。就总体而言,一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一般由四项构成: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

38.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39.中央银行传统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传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在这些一般性政策工具之外,还可以有选择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其中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40.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编制贯彻货币政策的指标体系,以便实施具体的政策操作和检查政策的实施效果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5 · 0

1.商业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服务对象不包括工商企业,中央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只有中央银行有货币发行的权利。

2.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接受企业委托,为其办理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

3.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4.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美国的许多州立银行就是比较典型的单一银行制模式的商业银行。

5.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在专业化银行制下,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即吸收存款和发放短期工商贷款。

6.对于贷款的分类中,按照贷款条件划分的是信用贷款。

7.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间业务通常被称为无风险业务。

8.存款保险制度内容。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中,没有存款人缴纳的保费。

9.存款保险制度内容。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10.商业银行主要业务。转账结算是商业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账户划转到收款单位账户,从而完成货币收付,并向委托人收取结算手续费的业务。

11.票据市场中的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一种短期无担保证券,是由发行人(一般为信誉高、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为了筹措短期资金或弥补资金缺口,在货币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并承诺在将来一定时期偿付的票据本息的凭证。

12.金融市场结构。既具有货币市场属性,又具有资本市场属性的不是同业拆借市场而是债券市场。

13.法玛将市场有效性分为三类:①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弱型效率;②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③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

14.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由存款类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存款保险基金存放于中国人民银行

15.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
(1)信用中介。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又通过发放贷款,将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短缺部门,发挥着化货币为资本的作用
(2)支付中介。商业银行接受企业的委托,为其办理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汇兑、非现金结算等,使银行成为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成为社会的总账房
(3)信用创造。商业银行发行信用工具,满足流通界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并使银行可以超出自有资本所吸收资本的总额而扩张信用。

16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其中,信用中介是最基本的。

17.在专业化银行体制下,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即吸收存款和发放短期工商贷款(包括贴现商业票据)等业务,其余的长期信用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信托业务、保险业务等则由专业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经营。

18.商业银行自有资金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筹集的股本以及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这部分也称为权益资本。

19.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有贴现、贷款和投资。

20.资产业务包括票据贴现、贷款业务、投资业务,而选项中抵押贷款业务即属于贷款业务的类型之一A选项,定期存款业务属于负债业务,故错误。CD选项,租赁业务、代理业务属于中间业务,故错误

21.不同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二是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日本、比利时等;三是在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德国、法国、荷兰等。

22.存款保险制度又称存款保障制度,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发生经营危机导致无法满足存款人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安排

23.证券市场效率的中等程度,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

24.证券市场效率的中等程度,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强型效率,是证券市场效率的最高程度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故C项错误。通过关键字词“历史资料对应弱型效率,“公开发表资料”对应半强型效率,“所有相关信息”对应强行效率,可快速做出判断

25.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如果合同到期,购买期权的一方没有行使该权利,则期权合同自动失效。

26.金融期货交易一般是指交易协议达成后,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如几周、几个月之后才办理交割的交易。金融期货市场具有锁定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金融期权需要缴纳期权费。

27.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了吸引存款而发行的一种不记名的存款凭证,它是认购人对银行提供的信用。

28.短期政府债券具有违约风险小、流动性强、面额小、收入免税等特点,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是最高的,几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

29.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商业银行的职能主要有三项: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31.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是:转账结算,财产信托,融资性租赁。

32.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限于下列形式:①存放中国人民银行;②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债券;③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33.金融市场结构中的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以及解决临时性的资金短缺需求。

34.商业银行借款业务。商业银行的借款业务主要有: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转账结算、租赁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都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35.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包含吸收存款和借款业务。其中借款业务主要有: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B项属于资产业务中的贷款业务,C项属于资产业务中的投资业务,E项属于中间业务

36.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

37.按贷款条件划分,贷款可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信誉发放的贷款;担保贷款是指以特定的抵押品作为担保的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保证贷款是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借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货款;抵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质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质押物发放的贷款。

38.参照国际惯例,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原则上不纳入存款保险范围

39.股票市场可以根据市场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场内交易市场是股票集中交易的场所简单地讲,就是股票交易所(我国现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6 · 0

1.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中,不确定性是指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各种因素相互交织,难以事前完全把握。

2.金融风险的类型,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

3.金融危机的类型。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的汇率政策的共同特点是实行钉住汇率制度。

4.金融危机的含义。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的特点。

5.金融危机的含义。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的特点。

6.次贷危机的概念。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7.金融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进行监管开始的。

8.金融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是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等一系列行为。

9.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中保护债权论的内容。保护债权论的观点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所谓债权人就是存款人、证券持有人和投保人等。

10.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中金融风险控制论的内容。这一理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有风险的活动,导致系统内在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来源于: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和部分准备金制度。

11.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从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来分类,分为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后者是指在中央银行之外,同时设立几个部门对银行、证券和保险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12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德国是实行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

13.1988年巴塞尔报告的内容。报告中对资本标准的规定是到1992年年底,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

14.考查2010年巴赛尔协议Ⅲ的内容。报告中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引入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量化指标。其中,流动性覆盖率是用于度量短期压力情境下单个银行流动性状况,目的是提高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中断的弹性。

15.考查市场风险。常见的金融风险有四类:①市场风险;②信用风险;③流动性风险;④操作风险。其中,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风险。因此,原油价格暴跌导致原油期货合同亏损属于市场风险。

16.综合监管体制。综合监管体制是指将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主要目的是适应金融经营体制从分业转向混业的需要。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如瑞士、日本和韩国等。

17.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是信用风险

18.操作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风险

19.常见的金融风险有四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本题考核是的信用风险概念,即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无法偿付或者无法按期偿付)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20.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是市场风险

21.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22.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盯住汇率安排的国家,通常反映为本币汇率高估。从国际债务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危机主体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其盯住汇率制度。

23.债务危机也可称为支付能力危机,即一国的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最终引发的危机。从历史上发生的债务危机看,它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扰乱了国际金融秩序,而且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危机国家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24.保护债权论的观点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形式

25.金融风险控制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有风险的活动导致系统内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来濒于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和部分准备金制度

26.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这是以中央银行为重心,其他机构参与分工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国对银行类金融机构采取双线多头的监管体制,双线是指存在联邦和州两级监管机构,多头是指在联邦这一级又存在多个分工协作的监管机构

2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单一全能型体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28.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291975年2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西方十国集团以及瑞士和卢森堡12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了巴塞尔银行

30.1988年巴塞尔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了监管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

31.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①普通股充足率为4.5%:②)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③总资本充足率为8%。待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情況下,商业银行的普通股、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7%、8.5%和10.5%。

32.金融风险有四种类型: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33.金融危机有四种类型:债务危机、货币危机、流动性危机、综合性金融危机。

34.2007年次贷危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债务危机、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

35.金融监管的含义和特性,比较综合。特性之一,银行是整个支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票据的清算者,降低了交易费用,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

36.根据1988年巴塞尔报告,银行附属资本包括: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呆账准备金

37.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内容。巴塞尔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担当起三大职责:①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②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③加快制度化进程。

38.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中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的内容。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量化指标是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

39.分业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是指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分别设立不同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管。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由于仍然实行分业经营体制,金融发展水平不高,金融监管能力不足,所以仍然实行分业监管体制。

40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和传染性

41.当国内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时,央行可以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避免“挤兑”可能造成的大范围银行危机。但是在国际流动性不足的情況下,央行除了自有的外汇储备外,没有别的渠道来阻止这种恐慌性的外汇“挤兑”。此时,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类的国际组织应当及时向危机国家注入外汇资金,但其扮演的不是“最后贷款人”角色,因为资金的注入作随着诸多苛刻条件,对阻止危机的发生几乎不起作用

42.美国次贷危机从2007年春季开始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43.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进行监管开始的。这和银行的一些特性有关:①银行提供的期限转换功能,即银行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为储蓄者提供短期资产和流动性,把储蓄集合起来,再根据投资者的需要提供期限相对较长的负债和资金,从而实现期限转换;②银行是整个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票据的清算者,降低了交易的费用;③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这三大特性使得维持银行业的稳定性成为必要

44.在巴塞尔协议中,影响广泛的是统一资本监管的1988年巴塞尔报告(又称“旧巴塞尔资本协议”)、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

45.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协议所推出的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以及市场约束的内容,被称为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6 · 0

1.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特点。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

2.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经济开放程度越高、经济规模越小、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个国家的国家,一般倾向于固定汇率制度。

3.国际储备的含义与构成。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非
黄金储备中占比高达95%以上。

4.国际储备的含义与构成。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缴纳的份额无偿分配的,可供会员国用以归还基金组织贷款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账面资产。

5.国际储备的作用。由于国际储备的有限性,它对付国际收支困难的能力有限,尤其是长期性国际收支赤字,可以融通国际收支逆差,可以稳定本国货币汇率。是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6.国际储备的管理。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增加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占用较多的基础货币,导致流通性过剩,给一个国家带来负面影响。

7.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在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过程中,出现三种体系: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8.国际货币体系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国际收支短期失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信贷资金来解决,国际收支长期失衡通过调整汇率评价来解决。

9.国际货币体系中牙买加体系内容。经常账户失衡调节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金融市场融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等方式进行。

10.国际主要的金融组织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备用安排又称为普通贷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基本、最早设立的一种贷款。

11.国际主要的金融组织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缴纳的份额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的资金来源。

12.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经国家允许指定的、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各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可直接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人民币相关结算服务。

1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汇率的稳定,保持成员方之间有秩序的汇率安排等等。

14.考查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政策性银行和境内商业银行可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称为“点心债”;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称为“熊猫债”。

15.国际储备的内容包括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16.国际储备的作用可概括为
1.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2.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国际储备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17.由于外汇储备占非黄金储备的95%以上,所以说,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

18.一个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对该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安全有很重要影响,如果一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过低,不能满足其对外贸易以及其对外经济往来的需要,会引起国际支付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增加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占用较多的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给一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一国应该全面衡量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与成本,保持合适的外汇储备规模。

19.1880-1914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期,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上下限,可知D选项正确。A选项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征。B选项,教材不涉及此内容。C选项属于牙买加体系的特征。

20.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各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相继实行浮动,从此进入浮动汇率制度时代。

21.在金本位制下,银行券代替黄金流通,可以自由兑换黄金,黄金和银行券都可以对外支付,因此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是两国本位币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

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机构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发展委员会组成,其中理事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決定主要政策问题。

23.商业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应履行下列义务:①严格进行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②按照规定报送信息。③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

24.汇率制度的含义和划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人为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25.人民币汇率制度。2010年6月9日,我国再次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回归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6.考查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包括:①确定国际储备资产;②确定汇率制度;③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27.国际货币体系中牙买加体系的内容。牙买加体系的主要运行特征有:①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②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③国际收支的调节。

28.考查国际主要金融组织中世界银行的内容。世界银行贷款的特点包括:①贷款期限较长;②贷款实行浮动利率,但一般低于市场利率;③通常对其资助的项目只提供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外汇部分;④贷款程序严密,审批时间较长。

29.国际主要金融组织中世界银行的内容。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①银行股份;②借款;③转让债权;④业务净收益。

30跨境人民币业务类型中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进口贸易融资包括进口信用证、海外代付、进口押汇等。

31.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是指居民(境内机构、境内个人)和非居民(境外机构、境外个人)之间以人民币开展的或用人民币结算的各类跨境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类型包括: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②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③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③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⑤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⑥双边货币合作。其中,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包括:①境内机构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②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32.在1880-1914年这一国际金本位的黄金时期,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決定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

33.决定影响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因素有: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34.2005年7月21日,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的指导下,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5.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买卖价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市场交易中间价土5%的幅度内浮动,故C项错误。

36.外汇储备主要是指各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等,故B项错误。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缴纳的份额无偿分配的,故D项错误。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8 · 0

1.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性特征,

2.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3.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
(1)参数估计——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2)假设检验——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的假设是否成立。通过关键词“估计”可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4.当变量的取值是数量时,该变量被称为定量变量或数量变量。

5.变量分为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其中当变量的取值是数量时称之为定量变量选项中只有B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

6.变量分为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其中当变量的取值是数量时称之为定量变量选项中只有B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

7.当变量的取值表现为类別且具有一定顺序时被称为顺序变量,比如球队排名。

8.当变量的取值表现为类别时则被称为分类变量;如企业所属行业。

9.当变量的取值表现为类别且有一定顺序时被称为顺序变量。

10.顺序数据是对顺序变量的观测结果,也表现为类别,一般用文字表述,也可用数字表示。比如用1表示“硕士及以上”,2表示“本科”,3表示“大专及以下”。

11.数值型数据是对定量变量的观测结果,其取值表现为具体的数值。数值型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或除等数学运算。

12.在社会经济领域,统计调查是获得数据的主要方法,也是获得一手数据的重要方式。

13.别人的调查和科学实验,对使用者来说,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称为间接数据或二手数据

14.考核统计调查的概念。调查过程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调查是一种有计划、有方法、有程序的活动:其次,调查的结果表现为搜集到的数据。

15.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例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全面调查由于调查的单位多、组织工作量大,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16.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掌握有关国情国力的基本统计数据:主要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

17.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18.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19.重点单位虽然只是全部单位中的一部分,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20.重点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虽然只是全部单位中的一部分,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2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者周期性的:普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间隔较长的时间经济普查10年两次尾数3、8的年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间定为普查年份的1月1日0时人口普查(现在是11月1日0时)逢0:农业普查(1月1日0时)逢6,每10年一次。

22.指导学习或监督学习是对目标需求的概念进行学习和建模,通过探索数据和建立模型来实现从观察变量到目标需求的有效解释。而无指导学习或无监督学习没有明确的标识变量来表达目标概念,主要任务是探索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

2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
(1)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
(2)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対数据进行整理和显示:
(3)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性特征。

24.通过直接调查或测量而收集到的数据,称为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施加任何人为控制因素的条件下得到的,几乎所有与社会经济现象有关的统计数据都是观测数据。

25.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对使用者来说,这是数据的直接来源,称为直接数据或一手数据。二是别人的调查和科学实验,对使用者来说,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称为间接数据或二手数据。一手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是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在社会经济领域,统计调查是获得数据的主要方法,也是获得一手数据的重要方式。

26.在我国,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7.连续调查是为了观察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数量变化,它要求随着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连续地进行调查登记。如工厂的产品生产,原材料的投入、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出生、死亡等。

28.抽样调查的特点包括:
①经济性——这是抽样调查的一个最显著优点。
②时效性强。与普查等全面调查相比,抽样调查可以频繁地进行,随着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及时取得有关信息,以弥普查等全面调查的不足。
③适应面广。
④准确性高。

29.普查的特点: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

30.大数据的特征包括: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是PB、EB、ZB,大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大数据的智能化和实时性要求高,大数据的处理要符合“1秒定律”。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18 · 0

错题:第17题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考点:

1.需求的种类:

引致需求(派生需求)

联合需求(复合需求)

2.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3.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 需求(向右下倾斜):

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生产者要素需求曲线

  • 供给(水平线):

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平均要素成本曲线=生产者要素供给曲线

4.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

劳动边际效用=闲暇边际效用

5.各生产要素供给曲线:

  • 劳动供给曲线:后弯型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工资增加,劳动增加;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工资增加,劳动减少。

 

 

[展开全文]
纪嘉琦 · 2022-06-27 · 0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需要加强推进下列工作:①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②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③要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①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②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性地位;③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

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是由市场配置,而不是由政府配置或政府的计划配置;二是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制定。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就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社会主义所有制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③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按劳分配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各尽所能,就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②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展开全文]
严瑾 · 2022-09-22 · 0

15题:

                       支出            GDP       边际     弹性

2018              10000       40000

2918              11200       44000

增长额            1200         4000        12/40

增长率            12%          10%

19题:

                      12%        5%                      12/5

[展开全文]
邓谊琴 · 2022-04-08 · 0

1.回归分析就是根据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它根据这个数学方程式可以从已知量来推测未知量,从而为估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

2.进行回归分析时,首先需要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回归分析中,被预测或被解释的变量称为因变量,一般用Y表示;用来预测或解释因变量的变量称为自变量,一般用X表示。

3.误差项ε是个随机变量,表示除线性关系之外的随机因素对Y的影响,它是不能由X和Y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Y的变异性。

4.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为:E(Y)=β0+β1X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图示是一条直线,β0是回归直线的截距,β1是回归直线的斜率,表示X每变动一个单位时,E(Y)的变动量

5.回归分析中,被预测或被解释的变量称为因变量,一般用Y表示;用来预测或解释因变量的变量称为自变量,一般用X表示。

6.回归模型可以用描述因变量Y如何依赖自变量X和误差项ε的方程来表示。

7.根据样本统计量和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和之后,就得到了估计的回归方程。

8.本题考查最小二乘法。对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的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

9.最小二乘法就是使得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离差平方和最小来估计参数的一种方法。

10.最小二乘法就是使得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离差平方和最小来估计参数的一种方法。

11.为估计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它表示自变量X每变动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变动量。

12.决定系数是回归模型所能解释的因变量变化占因变量总变化的比例,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决定系数越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就越好,即模型解释因变量的能力越强。

13.在大样本假定的条件下,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量和渐进服从正态分布,可以用t检验方法验证自变量X对因变量Y是否有显著影响。t检验的原理是反证法。

1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在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上有明显区别: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和相关程度,回归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

15.回归模型与回归方程的区别在于模型有误差项,方程有两个自变量,属于二元回归模型,自变量有平方(2次方),是非线性回归模型。

16.一般情况下,使用估计的回归方程之前,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①结合经济理论和经验分析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否合理:②分析估计的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如何:③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

17.①决定系数的取值在0到1之间,大体上说明了回归模型所能解释的因变量占因变量总变化的比例。决定系数R2越高,越接近于1,模型的拟合效果就越好,即模型解释因变量的能力越强。否则,越接近于0,回归直线拟合效果越差。②决定系数为1,所有观测点都落在回归直线上,说明回归直线可以解释因变量的所有变化③决定系数为0,说明回归直线无法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与自变量无关。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23 · 0

1.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就是——完全垄断市场,自然垄断,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①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生产者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②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③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完全垄断市场上,需求曲线和平均收益曲线是完全重合的,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下方

2.自然垄断的概念: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3

4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包括:①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②产品具有差别性;③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进入障碍。

5,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包括:①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生产者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②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③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7-13 · 0

1,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2,劳动的供给原则是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3劳动供给曲线形状。当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4,完全竞争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5,1.劳动的效用与边际效用
(1)劳动的效用:劳动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收入,劳动的效用实际上是收入的效用。
(2)劳动的边际效用: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效用。
劳动的边际效用=劳动的边际收入×收入的边际效用
2.闲暇可以带来直接效用也可以带来间接效用
假设闲暇的效用是直接的,则闲暇的边际效用就是增加一单位闲暇时间所增加的效用。
3.劳动的供给原则
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其条件:
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7-13 · 0

1.会计的概念相关内容,会计是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现代会计是以“企业会计”为核心。

2.会计的概念相关内容。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3.会计的概念相关内容。财务会计的工作主要围绕“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进行。

4.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通过确认、计量、报告、记录,运用一定的方法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5.考点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在经济事项发生以前、经济事项进行当中和经济事项发生以后,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分析”等手段,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控制。

6.考点为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即会计的客体,就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7.考点为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经济事项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如支付职工工资、报销差率费、计提折旧等。

8.考点为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9.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资本的增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收益分配。

10.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财务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11.会计信息的内容。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三类: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可知不涉及绩效考核的信息,

12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具体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ACD选项内容均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3.流动资产的概念。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14.资产中非流动资产相关内容。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故选C。AB选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属于流动资产,故错误。D选项,盈余公积属于所有者权益,故错误。

15.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中负债相关内容。企业的负债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现实义务,不需要未来偿还的现时义务或企业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负债

16.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中所有者权益相关内容。,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17.为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中费用的概念。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8.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中利润的概念。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19.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推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1200-660=540万元,故选C。

20.编制利润表,依据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21.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相关内容。本题可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判断,ACD选项变化均可使得该等式成立,故正确。而B选项,等式左边资产增加,如果要使等式成立,则等式右边的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其中一项同时等额增加,故此项错误。

22.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相关内容。本题ABD选项内容均符合教材所述,故说法正确。C选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故此项说法错误。

23.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己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企业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而不是按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款项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故选B。

25.为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关内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26.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相关内容。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认企业的当期损益,

27.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相关内容。如果一笔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了,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价值,出现净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

29.会计分期相关内容。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

30.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3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重要性的体现。重要性体现在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同时,对于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

3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谨慎性的相关内容。谨慎性又称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采取一种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账面利润、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可知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34.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谨慎性的教材举例,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对应收账款计提还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

35.会计法规相关内容。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会计法》为核心,以会计准则、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

36.会计法规中会计准则相关内容。本题ACD选项内容均符合教材所述,故说法正确。B选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包括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原则,而具体准则包括基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特殊行业基本业务准则,可知此项说法错误。

37会计的概念相关内容。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内容,根据关键词“确认、记录、报告”分析,可知此三项内容均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

38.会计的基本职能相关内容。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39.会计的基本职能相关内容。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故错误。,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40.会计的对象相关内容。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又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AB选项内容均属于资金的投入过程

41.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据此分析本题,选项内容均涉及企业的资金运动,故正确。B会计人员的交接和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此两项活动与资金运动无关,因此不属于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

42.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

43.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债务一般包括:借款、应付和预收款以及应交教项,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款,

44.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本题ABD选项内容均符合教材所述,故说法正确。C选项,原材料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但机器和设备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可知此项说法错误。E选项,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故此项说法错误。综上所述,本题说法错误的选项为CE两项。

45.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即外部利益关系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其他使用者等,故选ABCE。D选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不属于外部利益关系人,故错误。

46.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中资产相关内容。B选项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满足资产的两个条件之是“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47.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中资产相关内容。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长期股权投资属于非流动负债,故错误选项,预收款项属于流动负债,

48.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中负债相关内容。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应收账款属于流动资产,应付债券属于非流动负债,

49.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具体包括:收入、费用、利润,BE选项内容均属于反映对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50.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而不是增加,

51.,企业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关系的恒等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式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

52.A选项,历史成本原则下,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故错误。C选项,历史成本原则下,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故错误。D选项,在历史成本原则下,如果企业的资产发生了较大的价值变化,其账面价值就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就不能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故错误。

53.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54.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55.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时满足以下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56.会计法规中会计准则相关内容。《政府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为了规范政府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制定的原则性规定,它主要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政府决算报告、财务报告等作出了规定,,财务管理的规则属于财务规则中涉及的内容,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8-24 · 0

1,信息不对称中逆向选择的概念。逆向选择是买卖双方在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出现劣质的商品或服务驱逐优质商品或服务,以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

[展开全文]
严依琳 · 2022-07-13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