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师的一定很有感触,一天下来,似乎什么也没做,但就是非常累,不想说话,没有力气,一点就爆。

外行人也很难理解:你们老师不就上几节课吗?为什么总是喊累。

有些家长也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跟老师沟通,老师那么不耐烦?这种老师肯定是没有爱心的。

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情绪劳动超负荷的表现。

什么是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是指要求员工在工作时展现某种特定情绪以达到其所在职位工作目标的劳动形式。

比如教师的情绪劳动就是必须对每个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对他们微笑,包容,对家长要有积极的回应,对领导布置的工作有迅速地反应和落实,而且这种劳动时长是非常长的。

做老师的都有体验,当你特别心烦,特别累的时候,如果轮到你上课,你就必须整理自己的心情,让自己进入另一种课堂状态,全情地投入,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当你状态特别差的时候,如果有孩子来问你问题跟你沟通,你还必须耐着性子跟他去沟通和交流。

当你特别辛苦地工作了一天,家长给你打来电话发来短信询问孩子情况的时候,你还必须收拾好自己的内心,耐心地听完家长的陈述,在脑海里想好具体如何跟家长沟通才能让对方满意。

不论你今天身体是否不适,是否经历了什么重大事件,也不论你是否工作已经超负荷,当你遇到家长和孩子的时候,就必须收拾好自己的内心,露出微笑,耐心对话交流。

当然,这种要求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点就是,长时间高强度的情绪劳动对于教师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消耗。

教师的情绪劳动时间一再拉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修复,没有合理的途径去倾诉和排解,长此以往,教师将会变得很容易疲惫,很容易不耐烦,很容易情绪失控。

作为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情绪劳动,当教师需要面对比较难缠的家校沟通问题时,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坚强的后盾,为教师妥善处理家校矛盾。

当教师面临比较艰难的家庭时刻时,作为学校,应该体现组织的温暖,为教师排忧解难。

当教师面临较大的教育困境时,作为学校,应该进行恰当的组织与培训,为教师提升职业能力,从而减少情绪劳动的消耗。

作为教师,也应该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劳动,当自己发现情绪长时间陷入消极状态时,应该主动积极地去调整。

如果你觉得最近对班里的孩子们热情不起来,那么你就一定要注意在工作之余记得做一些让自己情绪饱满的事情,让自己慢慢恢复过来再去接触孩子们,如果你觉得最近跟家长沟通很困难,那么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家长,我最近身体状况不好,这个问题可不可以以后再沟通。

如果你觉得最近因为学校任务繁多,导致你面对领导的时候情绪不是很好,那么你可以告诉领导自己状态不好,希望领导见谅,给自己一些时间慢慢调整。

更多的时候,回到办公室,记得跟同事们吐吐槽,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

老师们一定要记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你感到累,感到状态不好,一定要及时求助和抱团。

当然,我们更希望在老师们非常疲倦的时候,家长们给予谅解,跟老师沟通挑选紧要的事情,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让老师们好好休息,毕竟老师的工作对象是孩子们,只有老师状态好了,才会对你的孩子更好,这不是可以要求出来的,是需要休息和调整出来的。

关爱教师健康,就是关爱教育事业,更是关爱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

为了帮助所有教师减少压力,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幸福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层面有哪些建议可以为各位老师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

(一)自我关怀

1.教师如何进行压力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师的职业压力急剧增加。我们应该如何对压力进行有效管理呢?不妨看看以下几个小建议:

建议①:注意劳逸结合,规律安排作息。我们在办公室久坐办公,容易腰酸背痛,眼睛疲劳。因此可以在工作之余适当安排一些较轻松的室内运动。研究证明,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改善心情。

建议②:制作待办事项表。把每一件要做的事情都写在一张纸上,完成一件就划掉一件,这样你就知道了自己的进度,随着划掉的事情越来越多,说明你完成度越来越高,压力也就越来越小了。

建议③:一旦觉得压力过大,就立刻暂停。立刻暂停5分钟,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在暂停的5分钟里,你可以塞上耳塞,闭上眼睛,深呼吸,想象自己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完全不要去想那件让你压力大的事情。

建议④:整理房间或办公室。周围杂乱无章的环境也会加重你的压力。因此,如果你觉得很有压力,可以着手整理所在的房间或者办公室,整洁的环境会令你赏心悦目,更加心平气和。

2.教师如何管理好情绪?

教师管理好情绪,可以帮助其更智慧地处理事情,更乐观的对待问题。同时也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做法①:学会自我激励。上课前感受自己的情绪,如果感觉到情绪的不稳定,那么就想办法放松一下,让自己的情绪回到平静的状态。

做法②:学会冷处理。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可以先把犯错误的学生拉到一边晾在一旁,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和再做处理。

做法③:学会倾诉。倾诉是一种比较好的宣泄方式,我们教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这时可以找要好的同事、同学、朋友倾诉,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些指点或建议。

3.如何避免职业倦怠?

教师在学校中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因缺少职业激情而产生的职业倦怠?可以看看下面的建议:

建议①:庆祝每一次的成功。当你顺利地完成一次教学任务后,可以轻轻拍拍自己,给自己一个简单的奖励,比如订购甜点、在周六看场电影,以激发面对下一个挑战的动力。

建议②:适当安排休息时间。长期工作到精疲力竭,然后才不得不休息一两天的习惯是有问题的。相反,提前在工作质量骤降之前安排较长的休息时间,例如个人休息日或假期,可以让你保持最好的状态面对工作。

建议③: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做好时间管理规划,将自己的工作内容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尽量避免由于截止日期的到来给自己带来工作上的紧张和压力感。

建议④:保证优质睡眠质量。在睡觉前的关键60分钟内,避免执行工作上的待办事项清单和电子邮件。因为这些信息可能会刺激大脑并加剧我们的焦虑,让我们变得难以入睡,影响到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工作效率。

4.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到教师情绪的调整。

拥有高效能感的教师在工作中信心十足,心情愉快,对教学活动更投入,也更容易采取民主的方式。

那么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有哪些呢?

方法①: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创新实践的过程是教师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方法②:观摩他人优秀教学,可以产生替代性强化作用。通过观摩分析优秀教师在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有效行为和策略,从而给观察者提供大量的替代性经验。

方法③:立足科研。实践证明,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其自身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或者建构新的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自身对教育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我们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灵活运用教与学的基本原理,成功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个人自我效能感。

方法④:反思教学,进行恰当的归因。我们需要对自己已经完成的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其行为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有助于个体自信心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效能的提高。

(二)师生关系

5.学生不想上学,教师如何应对?

学生不想上学,主要表现为他们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厌学的行为,发展严重甚至会出现逃学行为。

我们可以试一试下面的做法帮助学生:

做法①:矫正学习心理。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先,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其自信心,让“厌学”变成“喜学”。

做法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的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移到学习方面,从而相得益彰。

做法③: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当学生的能力达不到或者心理承受不住时,就会厌学。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设计特殊的作业,制定特殊的评比条件。

做法④: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不想上学的一个原因。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

6.如何避免师生矛盾?

师生关系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避免师生矛盾,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具体有下面几种做法:

做法①:从自我出发,做一个出色的老师。一般来说,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很少与学生发生矛盾,因为受到学生尊敬的老师往往有自己的优势。

做法②:用表扬代替斥责,师爱使学生平和。任何人都会有缺点,也肯定有优点。我们应该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审视学生。如果我们真心爱学生,一定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对于“问题学生”,老师若能用表扬代替斥责,用关爱使他们回归班集体之中,他们一定会因为感激而平和,因为回归而自爱。

做法③:让学生把话说完,创造对话的机会。老师应该有足够的民主作风,要有耐心,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想法。营造一种讨论的氛围,让学生们相互倾听、相互讨论,学生的创造性也会得到保护和开发,从而终身受益。

做法④:多元化观念。教师自身开明多元的观念也会拓宽学生发展的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促进学生潜能发展。

7.师生矛盾如何处理?

师生矛盾是由于双方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当师生矛盾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可以从下面几点建议出发:

建议①:静观其变,首先要先冷静自己的情绪。顶撞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所以,在事件发生后,先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是要冷静,静下心来思考。

建议②:抽丝剥茧,静下来后分析背后的原因。通过有效的沟通,让问题得到解决。

建议③:拿捏方法,批评也是一种艺术。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拿捏好分寸,明白情绪变动同个人性格紧密相关。对于内向型同学,批评的重点在于开导,态度要和缓,必要时可避开其他同学,以满足保护此类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外向型同学,批评要采取以柔克刚,任其倾述宣泄后,再与其讲道理。

8.怎样跟学生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可以使教师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是增进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

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跟学生的有效沟通呢?

做法①:学会共情。在沟通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深入学生内心去体验他的感受、思维,从学生的表达中听出潜在的信息和主要问题,获得关键信息。

做法②:学会倾听。在沟通时,我们要注意让自己少说点,学生多说点,多听听学生的心里话。不仅能满足学生自我表达和他人沟通的需要,也让学生感到了被尊重和认可,拉近了师生关系。

做法③: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在语言上,我们要多使用接纳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批评、责备或者学生难以接受的语言。在肢体动作上,我们要放松表情,与学生保持目光接触,还可以用点头、身体前倾、皱眉等动作来回应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9.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生涯里,我们会遇到一些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学生,同样也会遇到另一些对学习充满厌倦的学生,让家长和老师都感到非常无奈。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管理与教学中不断修炼一项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方法①:内部学习动力作用为主,外部学习动力作用为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利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而外部学习动力则主要来源于老师的鼓励、父母的期待等。内外动力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方法②: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在课堂上设置疑问,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方法③:增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们可以应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建不同的教学情境,开展不同形式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将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充分激发学习动力。

方法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时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我们需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情况,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家校关系

10.如何跟家长有效沟通?

教师与家长之间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建立良好的平等关系,形成共同教育孩子的合力。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呢?

做法①:做好准备。在与家长沟通之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父母文化水平等基本信息,制定好沟通目标。

做法②:调整心态。在与家长沟通之前,我们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力求站在“我就是家长、学生就是我的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家长心里没有距离感,不产生戒备心理。

做法③:尊重家长。在沟通中,对学生问题的描述要客观,充分尊重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做法④:善于倾听,积极反馈。在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时,我们在表情、体态、语言上都要支持和鼓励家长表达他们的观点,并及时给予反馈,让家长感到你的真诚,从而愿意与你进行交流。

做法⑤:给出科学的建议。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启发家长,从而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各位中小学教师,在每天的繁忙工作后,既要照顾家庭,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每一位老师爱与责任的背后,有欣慰也有压力。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学习交流之用。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