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欧根尼 ∙拉尔修的记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

他应道:“认识你自己。”

生活中,常有人评价自己说“我这个人靠谱、坦诚、温暖”。几乎没有说“我这个人不靠谱、虚伪、冷漠”。

而我们在评价别人时,常有人说“他这个人不靠谱、虚伪、冷漠”。

被如此评价的人,与评价自己“可靠、坦诚、温暖”的人,可能是同一个人。

那么,他们谁说的是事实呢?

答案是,都不是。

同一个人,可能有时靠谱,有时不靠谱,有时坦诚,有时虚伪,有时温暖,有时冷漠。对一个人靠谱,对另一个人不靠谱,对一个人坦诚,对另一个人虚伪,对一个人温暖,对另一个人冷漠。

这一方面取决于他是怎样的人,另一方面取决于评价他的人是怎样的人。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抵如此。

评价从来不是事实,而是看法。

所以,别人怎样看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怎样的人,你又如何看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从蛤蟆的自我评价,不同的朋友对他的不同评价,父亲对他的评价,多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人际关系的潜规则,以及修通过去与现在,对改善一个人的情绪与困境是多么重要。

现在,让我们陪伴蛤蟆先生一起开启一段“蹭费”的心理咨询之旅吧。

蛤蟆,在朋友眼中,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像不像年轻时的你?)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开朗、外向、带点喜感的年轻家伙,有一天会深陷悲伤抑郁的漩涡呢?

第一个发现蛤蟆一改往日的衣着光鲜、风度翩翩,变得邋遢暗淡、双目无神的,是他的好友鼹鼠。

在鼹鼠看来,相比自己身上一成不变、沉闷的黑色吸烟服,以前的蛤蟆在着装上充满活力和生趣,神采奕奕。

但是,同样的打扮在獾的眼里则是奇装异服,他对此很是不屑一顾。

心思细腻的鼹鼠意识到,现在蛤蟆脏兮兮的样子背后,是精神和内心经历的重大变化。

作为蛤蟆的好朋友,鼹鼠、河鼠、獾组成了“支持小组”,先是精心照料了他,接着鼓励他,然后严正告知他必须振作起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遗憾的是,朋友们越是细致地劝说他该怎么做,他就越是悲伤抑郁。

眼见一切劝解都是徒劳,獾失去了耐心,他告诉蛤蟆,他们尽力了,现在只剩下看心理医生一条路了。

蛤蟆接受了朋友的建议,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在与咨询师苍鹭面对面的交谈中,蛤蟆逐渐看清了自己的“人生剧本”。

“我不喜欢自己在剧本里的角色,我演的并不开心,如果有可能,我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剧本。”他对苍鹭说。

能像讲故事那样向苍鹭叙述自己的过往,对蛤蟆的影响比他愿意承认的更大。

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无论光辉鲜明的,还是羞于启齿的——不用担心被批判与指责,也不用担心被嘲笑与排斥,是多么大的慰藉。

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使得蛤蟆获得了一种能力,让他在回忆时不再内疚,不再谴责自己,从而能够把碎片化的回忆拼凑成一幅完整的拼图,能够用相对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过去,在反思中有所领悟与成长。

蛤蟆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剧本早在童年期就“写”好了。

早年发生的一切形成了他对外界特有的看法,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

这个世界并非是物理世界,而是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它决定了一个人对外面世界的态度、看法与行为,而这些又决定了一个人的过去与现在。

蛤蟆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陷入深深的悲伤与抑郁。

他想起了严苛的父亲,他总觉得自己没能达到父亲的要求,而且永远也达不到。父亲不允许他哭,不允许他表现柔弱的一面,哪怕他只是个孩子。

他想起了安静的母亲,由于忌惮丈夫的严厉,母亲不敢表达慈母的一面,拥抱他的次数少得可怜。

童年的回忆是如此孤独与忧伤,蛤蟆忍不住在苍鹭面前嚎啕大哭。

童年期形成的信念,决定了一个人成年后如何看自己,如何看他人。

简单地说,通过评价自己和他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形成了四种人生坐标。

我好,你也好。

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即发自内心地信自己、信他人。

即使遭遇挫折,也能理性思考、客观面对,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更不会因此全盘否定自己及周围的一切。

活得真实,能够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不会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

这是成人的“双赢”状态。

我好,你不好

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认为别人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经常充满愤怒地斥责与惩罚别人,且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是在怪罪别人。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所以他们绝不会抑郁。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

这是挑剔型父母状态。           

我不好,你好

认为自己很差 ,别人都比他好。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善待别人。即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是不幸的人。

他们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忘记或忽略生活的美好。

这是悲伤型儿童状态。

我不好,你也不好

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看不见光,觉得别人也和自己一样。

拒绝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与别人的生活拖入沼泽的漩涡。

这是玉石俱焚的“双输”状态。

经过十次咨询,蛤蟆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活在严苛的父亲的挑剔中,也理解了为什么自己在面对獾时,总是不自信、不自在,因为獾像极了父亲,永远那么严厉又正确。

在和獾的关系中,獾扮演着“我好,你不好”的挑剔型父母状态,自己则处于“我不好,你好”的悲伤型儿童状态。

也就是说,他们合谋出演了蛤蟆童年期拿到的剧本。

这样的认识让蛤蟆不快,甚至愤怒。

与以往不同的是,蛤蟆已经认识了情绪的价值,他知道情绪不是可有可无的,情绪的产生对于理解自己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与自己的情绪做联结,才能充分理解自我。

无论何时,只要一个人的情绪能够获得理解,他就得到了成长的机会。

苍鹭说过“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蛤蟆意识到自己的愤怒里,有对已逝的严苛的父亲的反抗,有对像极了父亲的獾的反击,还有对自己悲伤型儿童状态的不满。

在与情绪联结的过程中,蛤蟆修通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他拥有了能够为自己负责的力量,一种拥有了主权的内心独立的力量。

对于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蛤蟆充满了信心。

苍鹭说,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在后来的生活中,蛤蟆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与决定,依然需要面对獾直言不讳的表达及朋友间有意无意的揶揄,但是,蛤蟆改变了以往的应对方式,他学会了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边界与权利。

尼采说过,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在陪伴蛤蟆走过一段心灵之旅后,愿我们能从中有所启发,得以成长,愿我们能够离真实的自己近一点,再近一点。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学习交流之用。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