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件事》是我从樊登听书中听来的,后来又去翻了翻,觉得很值得分享给大家,顺便会结合我在B站看刘擎混沌演讲中的《第一部分自我的构成极其难题》,讲关于自我以及解决生活困境最简单的方式。

这不是我第一次讲自我,自我不是一个复杂的含义,起码从我的角度出发是这样,但是很少人会愿意自我了解,认为这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儿,就好像在爱情中看到对方是一样的道理,觉得这是一种复杂化。

实则这是最简单的事儿,你发现了解自我以后,很多事情都变得清晰和明朗起来,而不必真正到了根本性的困境时,你再去深究自我的问题。

刘擎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一个例子,正如我们现在注重健康、养生,是因为大规模的人口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所以当我们提前讨论自我时,不代表是一件崩坏。在积极心理学中有一项调查,在收益美国7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幸福感并不会大幅随之上升,用经济学的角度,则边际效用降低,所以抛开物质,我们应该去从精神角度找寻生活幸福的奥秒了。

“躺平不甘,奋斗无力”

1.现代人的普遍焦虑:一种犹豫不决的精神状况,同时感到自我的强大与卑微,时而不羁时而虚弱,躺平不甘,奋斗无力。这导致普遍的意义感匮乏。(物质富饶中的精神贫瘠)。

网络流行语中一开始流行“躺平”,而后流行“摆烂”,刘擎教授一针见血之处,实则躺平,年轻人是不甘心的。

躺平是一种姿态,是一种不满,表达抗议的姿态,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

虽不认同且拒绝资本主义的压榨,但是又不知道奋斗该把我们带到哪里的无力感,忙碌奔波之后,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这就是现代人的一种现代病-意义匮乏状态。

2.个体主义自由的悖论:一面是原则上“自由的无限可能”,一面是实现自由的能力局限与判断的重负。“一切皆有可能”,但我“无能为力”。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钟就提到,欲望满足了就无聊,欲望无法满足就痛苦,而上述的悖论也是像钟摆,在无限自由的“太爽了”和实现自由能力局限的“太难了”之间摆动。

那为什么会有意义匮乏状态呢?

原因就是个体主义自由的悖论,我们看似有很无限自由的选择,比如,我可以随时离职、不结婚、不生孩子、跨性别等等,在这个看似包容的现代世界里,我做什么都可以;但是实现向往的目标时需要能力的。

并且,这个实现的能力是非常受到局限的,比如你能做到么?你要付出什么样的机会成本?你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些计算就会使我们止步不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判断的负担,另一种不同于现状的生活会不会一定是更好的生活?

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是现代人的困境,一切皆有可能,但我却感到无能为力。

这只是这个演讲开头六分钟所讲的内容,当时给我一个很大的感受是很畅快的,似乎把隐性的感受通过声音被传达出,显性化了。

以这么一段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做引子,看似这个困境是无解的,但是从这一角度,我想分享一下《人生只有一件事》听书中,给到我的两个思考:

①在人际关系中,人其实只有两个念头,取决于一段关系的开始,以及是否长远;

②小事能而不为,背后必有深的念头。

“苦乐成败,脱不了关系”

《人生只有一件事》这本书的作者是金惟纯先生,他从小丧父,母亲生他那年十八岁,没文化,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即棍棒底下出孝子。

他在书中写道:人生苦乐成败,大约脱不了“关系”二字,但人在关系中只有两个念头:其一,叫做“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叫做“我想不想跟你一样”。

这两个念头只要在关系中就会浮现,无论是两性之间、亲子关系、朋友、同事关系,无处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影响力,这也就如标题所说,人生只有一件事,把自己活好。

金惟纯先生提到一位大师说过,世间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所以在现代社会这样的精神困境前,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待处理,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是谁的事;对老天和对别人的事保持幽默,不较真,不当真;对自己的事,认真对待,莫放过。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我是在原生家庭里忍受最多委屈的人,每每与父亲提及,父亲总说做人别太计较,当然,父亲也是一个忍受度较高的人,我与他争论时,他总是一笑而过说,我不和你争(论)这件事。

现在回想,不论他是从什么角度叫我忍耐,于现在的我而言是好的结果。

在各种关系中,只有我如何对待别人,才是我自己能做主的事。别人对待我们是别人的是,若把别人对我们不好当真,则形成了关系对立,制造无谓的拉扯,浪费彼此生命。

“小事背后藏着大的念头”

这为什么和现代自我的精神困境相关呢?上述提到现代人的普遍焦虑:一种犹豫不决的精神状况,同时感到自我的强大与卑微,时而不羁时而虚弱,躺平不甘,奋斗无力。

而如果摆脱这种焦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细微,就是从小事做起。

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小事,当然很久之前我也是如此,实则小事不为背后一定藏着很深的念头,事情越小念头越深,这就是动心起念。

动心起念听起来很玄,意思很简单,就是指初衷,无论这件事表面看起来是怎样的,最终这件事的结果都会与我们的初衷或者动机保持一致,也就是所谓的“因果”。

举个例子,我微信在加好友时不愿意去给他人备注,这是一件很微小的事情,我能做却不去做,实则背后就藏着我的执念,我认为可能与他人不会产生过深的交集,也隐藏了我的傲慢心。

当时越听金惟纯先生与樊登的对话,我就会想起《圆圈正义》中,说的傲慢心,保持谦虚,这其中还包含一点就是听话,听别人说话,当我们心存傲慢时,认真听别人说话也成了一种奢望,是把对方缩小,把自己放大的糟糕姿态,同时这种傲慢带来的进步是很缓慢的。

所以当小事能做而不为时,试试自我察觉,背后的念头是为何,而当你一个念头被消除时,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这就好比我们一个物理公式可以解答无数的相似题型。

“避免假大空,无限趋近真实”

我相信很多人在工作中鄙视专业领域的黑话或是中英文夹杂,不是鄙视这种行为本身,而是背后产生的念头-包装自己。

《产品沉思录》中有一段话,别用复杂的词汇和行话来糊弄自己,诚实一些才能真正的进步。

这也就是金惟纯先生在书里提到的另一个观点,人生的捷径是认错,但真正的认错是生惭愧心,接受自己人生的阴暗面和有限,真正坦诚自己的虚荣、傲慢,先认,再做修正。每一次认错都是新的时期。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学习交流之用。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